追尋紅色足跡 厚植家國情懷 賦能鄉村振興
——江華瑤族自治縣委黨校2025年春季主體班
赴江永縣開展異地教學紀實
三峰山下,紅色基因傳承不息;古村巷陌,廉孝家風深入人心;田園之間,鄉村振興生機盎然。5月16日,江華瑤族自治縣委黨校2025年春季主體班科干班、中青班全體學員跨越山水,走進毗鄰的江永縣,開啟了一場融紅色教育、廉政熏陶、發展實踐于一體的沉浸式異地教學。此次培訓以“錘煉黨性修養、汲取奮進力量、服務高質量發展”為主線,通過實景課堂、互動研討、對標研學,引導學員叩問初心、涵養正氣、啟迪智慧,為打造民族地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標桿凝聚思想共識和行動力量。
紅色血脈永續
在三峰山戰火硝煙中淬煉忠誠品格
雨霧中的江永縣三峰山,松柏蒼翠,莊嚴肅穆。學員們整齊列隊于紅軍烈士紀念碑前,聆聽講解員講述紅軍在此浴血奮戰的壯烈史詩,隨著故事的展開,當年槍林彈雨中的沖鋒號角仿佛穿越時空在耳畔回響。科干班學員楊迪卿撫摸著鐫刻烈士姓名的石碑感慨:“這些平均年齡不到25歲的先烈,用生命詮釋了什么是絕對忠誠。今天的我們更應把對黨忠誠融入血脈、見諸行動。”
在千家峒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學員們通過一件件實物展品和一幅幅動態戰役示意圖,系統了解紅軍長征期間過境江永的那些晝夜,中青班學員周宇在紅軍長征江永(永明)活動范圍示意圖前久久凝視:1934年9月至次年3月,紅軍長征途經此地,瑤漢民眾紛紛為紅軍制衣做鞋、贈送干糧,三峰山戰役中,他們更是不顧生死,為紅軍引路、救護傷員,紅軍順利穿越江永,離不開這些淳樸村民的無私援助。“革命年代共產黨人用紀律贏得民心,新時代我們更要傳承這種魚水深情。”他在心里默念道。
廉孝薪火相傳
于千年古村家訓碑刻間涵養清風正氣
步入“千年古村”上甘棠,青磚黛瓦間流淌著跨越千年的文化血脈。月陂亭摩崖石刻群前,學員們的目光聚焦于那幅長3米、高2米的"忠孝廉節"巨型碑刻。得知此乃文天祥手跡,歷經490載風雨,終得鐫刻于石壁之上,眾人無不嘖嘖稱奇:“此非但書法瑰寶,實為中華文化之魂!”
在81個"他"字碑文前,講解員逐句解讀這則清代鄉約:“孝父母翁姑要順他,教妻子奴婢莫驕他,待鄰里鄉親須寬他……”500余字中75個“他”字,將儒家倫理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行為準則。中青班學員許滔滔對照《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感慨道:“古人尚知‘寬人律己',新時代黨員干部更應做到‘三嚴三實’,這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共鳴令人深思。”
上甘棠博物館內,“十條家規”展區引發熱議。周氏家族“讀書者不稅、年高者授杖”等古代治理智慧,與當前基層治理創新形成奇妙呼應。從“族規治村”到“黨建引領”,變的是方法手段,不變的是以民為本的初心。學員中的紀檢干部現場感嘆道:“家風與黨風政風緊密相連,我們應當從源遠流長的傳統家訓中汲取智慧與力量,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不想腐’思想防線。”
振興蹄疾步穩
在“三精三微”實踐中解碼發展密鑰
江永縣桃川鎮新宅村通過拆除村民房前屋后的殘垣斷壁、空心房等,經過統一整理規劃后,形成面積從50平方米到200平方米不等的小菜園77處。村支書自豪介紹:“我們按照'微改造'理念,用舊磚瓦打造景觀墻,把廢棄曬谷場變成文化廣場,既留住鄉愁又提升顏值。”學員們穿行于“口袋公園”“生態菜園”間,實地感受“花小錢辦大事”的巧思,驚嘆于全體村民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協力建設美好家園。
千家峒瑤族鄉杉木源村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蘭花種植產業,只見蘭花基地里一盆盆放在鋼架上的蘭花郁郁蔥蔥。基地負責人一邊指導工人細心地管理著“蘭寶寶”,施肥、拔草,忙得熱火朝天,一邊向學員們介紹相關情況。近年來,千家峒瑤族鄉按照‘一村一品’思路,通過‘電商+公司+合作社+農戶’在瑤鄉積極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有效開拓了銷售渠道、打響知名度,蘭花、訂單辣椒等產業已成為瑤鄉里致富的產業鏈。科干班學員、大錫鄉鄉長李毅邊記錄邊思考:“這種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路徑,對我們發展瑤山特色農業很有借鑒意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滿載而歸再出發
返程大巴上,學員們仍在熱烈交流,大家普遍認為,這次培訓像一把鑰匙,打開了理實結合、跨域聯動的新視野。當紅色基因、廉孝文化、振興智慧交匯碰撞,激蕩出的不僅是思想的火花,更是奮進的力量,必將轉化為江華廣大黨員干部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作者:王 輝 通訊員:楊 霞
編輯:劉翥
本文為江華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samsungeastchina.com/content/646949/51/14966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