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山那邊文藝支教團在江華開展的一場為期15天的支教活動圓滿結束。
七月驕陽,不及支教團招生的熱情似火,支教團共招收學生300余名,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設置教學年級5個,獨立教學班級10個。共教授常規課程1040課時,瑤族特色課程13課時,開展戶外美育課程2次,美育文藝展演1場,瑤族非遺文化調研2次,志愿服務總時長超12720小時。
“作為一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孩子,在我退伍的時候,我就做了決定,一定要為山區的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國防教育老師萬海汕說。萬老師以“迷彩是最璀璨的青春底色,入伍是最光榮的年華擔當”為主題,分享了他服役于北京武警總隊的經歷與感受,激勵學生們要勇于擔當,成為努力、自信、有責任感的新時代青年。
為了讓瑤鄉的文化遺產得以傳承與發揚,支教團精心設置了瑤族特色課程。課程深度融合了瑤族的傳統音樂、舞蹈、手工藝及民俗知識,力求讓每一位學子都能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者與守護者,不僅豐富了瑤鄉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傳承與創新的種子。
在支教的這段時光里,老師們見證了孩子們從好奇到熱愛,從懵懂到領悟的成長瞬間。這些寶貴的經歷不僅讓老師們更加堅定了教育的信念,也讓他們深刻體會到教育對于山區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半個月的支教經歷,給我的記憶中留下了太多美好,留下了每個孩子的身影和容貌。我希望他們明白,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不應該停止讀書和停止思考——這是比任何知識都重要的事情。”張愷蕓老師在告別的時候說道。
“山高路遠志未減,異鄉教學心相連。”一聲山那邊,一生山那邊,中南大學山那邊文藝支教團將繼續豐富的課程展現有趣的知識,傳遞好支教的火炬,繼續書寫山那邊的動人篇章。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作者:瞿昊天
編輯:蔣龍霞
本文為江華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samsungeastchina.com/content/646842/59/1418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