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華的大山深處,一場為國家重點項目“清障開路”的移民攻堅戰悄然打響,而黃旭,是這場戰役中的“急先鋒”,他以鋼鐵般的意志和春風化雨的柔情,書寫著堅守與擔當的壯麗篇章。
江華灣水源抽水蓄能電站,這個承載著國家綠色能源發展希望的“十四五”重點項目,在湘江鄉田沖村破土扎根。總裝機 140 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 15.8 億千瓦時、投資 90 多億元,數字背后是蓬勃發展的動力,可在項目起步階段,卻橫亙著一道難題——需讓 56 戶村民割舍故土,搬遷家園。
黃旭,這位來自江華人社局勞動監察股的干部,臨危受命,被抽調擔任移民第四工作隊長,自此開啟了與田沖村的不解之緣。初入田沖村,120 多公里的蜿蜒山路仿佛一道鴻溝,隔開了縣城的繁華與這里的質樸,卻隔不斷黃旭心中的使命。村子里,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留下的多是白發蒼蒼、眷戀著每一寸土地的老人,故土難離四個字,重重地壓在移民工作之上。面對質疑和抵觸,黃旭沒有絲毫退縮,他帶著隊員住進村里,把這里當成了第二個家。村民白天忙農活,他就和隊員趁著午休、星夜上門,逐戶了解訴求,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工作目標,耐心宣講政策。白天,山間小道上留下他查看地形、規劃搬遷路線的足跡;夜晚,昏黃燈光下是他與村民促膝長談的身影。國慶期間,有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回村,他動員工作隊員一起上門找年輕人做思想工作,隊員們有情緒,他就獨自進村入戶,用實際行動感化大家。
小李家的情況最為棘手,一家五口人,他和妻子帶著孩子在東莞打工,家中70多歲的老母親體弱多病,獨自守著老屋,只為一句“落葉歸根”。黃旭深知老人的心結,從此成了李家的常客。他陪著老人嘮家常,聽她念叨往昔;老人藥沒了,他回城便捎上,大包小包,風雨無阻;逢年過節,當別家團圓時,黃旭卻準時出現在老人門前,送上溫暖問候。日子久了,老人眼里的防備變成了信賴,開始認真傾聽搬遷政策,老人聽不懂,黃旭就反復講、耐心講,最后終于點頭答應了搬遷;盤哥的養豬場也一度讓工作陷入僵局,700 多平的場子,承載著多年心血,雖行情不佳,可 26 年承包期限的戛然而止,讓盤哥滿心不甘。黃旭不急不躁,反與盤哥交起了朋友。生日時,他帶著蛋糕出現,孩子升學,他幫忙打聽政策,在溫情鋪墊下,才將環保政策、補償利好娓娓道來。十多次的長談,磨破了嘴皮,盤哥從最初的怒目相視到后來拍著黃旭肩膀打趣:“下次換個人來做我的思想工作了,也好讓我發發火,你這樣搞得我發火都不好意思。”
2024年7月9日,黃旭母親病重離世,當時正是要簽訂實物補償協議的關鍵時刻,料理完后事,他強忍著悲痛,三天后便重回崗位。住在縣城的妻子獨守空房,晚上害怕,他只能在清晨微光與深夜月色中,匆匆往返,給予短暫的陪伴。長期的勞累、飲食作息紊亂,讓糖尿病纏上了他,10 月 16 日,血糖飆升至 24 點,被緊急送醫。可他人在病床,心在村里,四天后,不顧醫生勸阻,帶著胰島素針回到了崗位,每到飯點,在簡陋的村舍、農戶家中,他默默卷起袖子打針,又繼續投入工作。
一年過去,黃旭腳下的鞋磨破了四雙,田沖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印刻著他的腳印,每一戶村民都記住了他溫暖而堅定的面容。在他的努力下,移民戶們的心門一扇扇打開,大家從抗拒到支持,攜手為電站建設讓出通路。如今,黃旭依舊奔波在后續安置工作一線,他用行動訴說著,什么是對職責的堅守,什么是為人民謀福祉的初心。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作者:奉玉秀
編輯:劉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