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廣西交界處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長山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2015年,中南大學扶貧工作隊來到村里,引進適合村里發展的農業產業,幫助長山村實現脫貧致富。
這兩天,村民們忙著把村里的180畝獼猴桃采摘、打包、裝箱,今年收成的2萬斤紅心獼猴桃已經全部賣完,產值近60萬元,豐收的果實給村里帶來了滿滿的人氣。
大圩鎮長山村村主任 吳觀晶:經常有人來采摘,基本上是每天都有人打電話過來,有時候訂購,采摘的也有。
村里的200畝蔬菜基地上個月早稻剛剛收割,扶貧隊引進的蔬菜種植大戶任翠府又領著村民們開始種植西蘭花。基地根據時令不同,輪種菜苔、蘿卜、玉米、豆角等不同的農作物,不僅將土地價值利用到最大化,村民們一年四季不缺活干,每年可以增收1萬多元。
大圩鎮長山村村民 羅接妹:種豆子就插田,插起田了就撿豆子,撿個豆子又種這里玉米,就種菜。
種植專業化管理,每年地里所有的收成,由大戶統一銷售,和村里按六四分成,大家干活的熱情更足了。
中南大學駐江華扶貧工作隊隊長 縣委常委 副縣長 張國棟:這樣既可以節約種植成本,又可以提高生產率,同時通過大戶帶著技術來帶動和引導我們村民一起來參與種植,也提高我們村里面在農業種植這一塊的技術水平。
在中南大學投入200萬扶貧專項資金建成的食用菌基地,村民們熟練的采摘、分揀、打包,這是今年的第二批菇,六月的第一批菇一個月就賣了100多萬元。去年,中南大學還投入幫扶資金280萬元,幫助村里成立合作社,建立了江華苦茶生態種植示范園,流轉88戶村民的600畝土地,種上江華苦茶,并注冊了自己的苦茶品牌“瑤韻長江紅”。
中南大學駐江華扶貧工作隊隊長 縣委常委 副縣長 張國棟:我們想把600畝茶園打造成集種茶、采茶、游覽為一體,結合著我們蔬果、采摘,長山村未來就是一個美麗的茶旅融合的鄉村。
如今的長山村,山上有苦茶,山下有蔬果,鄉親們不出村就能賺錢,人均年收入從2014年的1746元提高到2019年底的11676元,全村107戶426個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大圩鎮長山村村主任 吳觀晶:現在我們村有那么多的產業,老百姓的收入也越來越高了,我們村也變得越來越美麗了,我相信今后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李江輝 蔣林鋒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