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新聞網訊(通訊員 楊雨晴 唐世日)“全面‘改薄’(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以前,一條縣道從校園穿過,分為東西兩個校區,學校安全沒有保障,孩子們在破舊不堪的磚瓦房里上課,熱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大風一起,滿桌是塵土。”近日,筆者來到白芒營鎮小貝完全小學采訪時,校長劉聲進說起該校“改薄”以前的窘狀,頻頻搖頭。
4年過去,破敗的小貝完小“顏值”大幅提升。“縣道校中過已經成為歷史,學校還新建了教學樓、綜合樓、學生食堂和標準的200米運動場。”校長說,學校投入600萬進行“改薄”,如今學校校舍面積增至5572.04平方米,校園變綠了、變美了、變亮了。
該校發生的巨變,是全縣近年來大力推進全面“改薄”的成果。截至目前全面“改薄”投入各項資金14.08億,覆蓋全縣200多所學校,建設校舍面積15萬平方米,惠及學子55000余名。
“七大工程”讓學校“靚”起來
“全面‘改薄’涉及的學校有200多所,‘改薄’任務艱巨。”縣教育局局長唐孝任告訴記者,全縣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以全面“改薄”為契機,實施“合格校園”“縣城學校提質擴容”“教師安居”“移民學校復建”“村小改建”“食堂標準化”“教育信息化”七大教育工程,讓學校“靚”了起來。
水口中學是根據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建設需要,隨水口新鎮整體搬遷復建的一所移民學校。校園建筑全部采用斜坡屋頂,青瓦屋面,飛檐翹角,極具瑤族風情。該校投資3200萬元,新建了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學生宿舍、食堂、300米塑膠跑道的田徑運動場及其他功能室,還修建了兩棟教師公租房,每間單身公寓45平方米,套間68平方米,并配有一廚一衛,教師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2017年,隨著界牌小學全面“改薄”完工,我縣又新添了一所合格校園。該校除了新建有20間教室的教學樓、生活樓,還對校園環境進行了升級綠化,昔日塵土飛揚的小學搖身一變成了花園式、森林式的美麗學堂。
隨著“改薄”的逐漸深入,千里瑤山大地上,一所所漂亮的學校拔地而起。江華博雅實驗學校恢宏大氣的藝體館是提質擴容的典范;大圩鎮二小的1000多個學位很好地解決了高寒山區移民子女上學問題;白芒營鎮中心小學里,老師正用數字設備給孩子們上課……七大工程的穩步推進,受惠的正是薄弱學校的萬千學子。
截至目前,我縣已完成71所義務教育合格學校建設、7所移民易地學校搬遷、205個村小(教學點)改擴建和“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建設投入資金、覆蓋學校、校舍面積、設施設備均超過規劃總量。
“一校一品”讓學校“活”起來
學校硬件已完善,軟件也不能落后。江華縣以“改薄”為契機,以“一校一品”為綱領,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四聲”校園,推進“健心”工程,著力提升農村學校辦學品味。
走進大圩鎮第二小學,濃濃的書香氣息迎面撲來。每天早晨8點-8點20分是學生的晨讀時間,校長何化橋介紹,該校將閱讀納入課程,校園一整天都沉浸在朗朗書聲中。記者看到,每層教學樓的走廊都張貼著適合各個年級的閱讀書目推薦表,明亮的閱讀室內,整齊擺放著各類中外讀物,知識如水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
2016年,縣教育局局長唐孝任響亮提出“四聲校園”概念,即打造“朗朗的讀書聲、快樂的歡呼聲、嘹亮的歌聲、悠揚的琴聲”校園,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搭建廣闊舞臺。“改薄”的全面推進,無疑給校園的內涵發展,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陣地保障。
沱江鎮二小是“改薄”典型,經過一番體質改造,小小的校園有了大大的天地。該校組建了陶藝、合唱、舞蹈、陶笛、足球等20多個社團,歌聲、琴聲、歡呼聲回響在校園;原來的碼市中學辦學條件差,通過“改薄”,學校建起功能齊全的心理室,成為全校師生的“心靈雕刻師”。近年來,我縣“健心”工程成效顯著,據悉,全縣70余所學校建成個體咨詢室、團體輔導室及各種功能室,現有國家二、三級心理咨詢師240人,每所學校至少配備一名國家級心理咨詢師。
“隊伍建設”讓學校“強”起來
師資是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薄弱環節,我縣全面“改薄”的過程中不斷強化薄弱學校師資隊伍建設。
“原來很多教師都住在昏暗、破舊的木瓦房,與現在布局合理的混磚房形成鮮明對比。”竹園寨九年制學校校長廖詩田對“改薄”后的成果贊譽有加。安居才能樂業,2013年起,我縣啟動教師安居工程,提出讓未婚青年教師住“一室一廳一廚一衛”住房,已婚教師住“二室一廳一廚一衛”家庭套間。截至今年,全縣40余所學校已建成教師公租房、周轉房2800余套,3000余名教師搬進了新房。
為吸引教師在農村安心教書,全縣大幅度提高農村教師人才津貼,比省城的標準提高100-400元,最偏遠的鄉村教師每年享受津補貼比縣城教師高2萬余元。
我縣教師待遇超公務員,全省有目共睹。據悉,近3年來,全縣新招聘教師518人,其中外縣籍有222人,在教育移民潮(農村家庭舉家遷往發達地區)的當下,從廣州、長沙等地要求返回江華任教的教師就有10余人,二中教師曹永奇就是其中一員,他放棄了發達地區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了家鄉從教,“外面雖好,但沒有家的感覺,最重要的是江華教師待遇不錯。”
培訓是給教師最大的福利。該縣還全面推行“國培計劃”“送教下鄉”“師徒結對”等工作,因材施教,讓每一位教師享用“培訓大餐”,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實現自身價值。
一系列惠師政策的落地,涌現了一大批優秀模范教師,他們扎根瑤鄉,安心樂教,不舍離開。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楊雨晴 唐世日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