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距江華縣城不遠的東田鎮(zhèn)水東村有一個叫五將軍嶺的大石山,至今還流傳著一個十分神奇的動人傳說。
水東村是一個典型的客家村落,根據(jù)他們村的老人和族譜介紹,該村的幾個自然村落是幾百年前先后從太原、江西、廣東等地遷徙過來的外鄉(xiāng)人陸續(xù)興建起來的。他們一直沿襲著客家人的生產(chǎn)生活習(xí)慣,他們始終秉承著客家人那種勤勞、善良、聰明、樸實和不欺負外村人,喜歡與外村人和睦共處的好傳統(tǒng)。
水東村背靠五將軍嶺和高山嶺,村子上頭有兩口灌溉用的魚塘即大清塘和小清塘,它們一起灌溉著本村和鄰村上千畝肥沃的田野。村子的東邊是濤濤的瀟水河,被兩座不高的泥土山牢牢地擋在外面,只留下一個狹窄的出水口。而那濤濤的瀟水河從茫茫的大瑤山里沿著涔天河大壩傾瀉而下,走出大山經(jīng)過水東村五將軍嶺后便溫順地直流而下。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沿河兩岸那些勤勞善良的村民開荒種起了很多的莊家,由于東邊大河上游都還沒有攔河壩,每到漲洪水的時候,肆意的洪水就從上游直沖下來,到了水東村東邊的時候就分成了兩個道河:即一條是沿原河道而下,另一條是從水東村東邊的缺口往西邊的開闊地帶傾瀉而下。它沖毀了附近沿途十村八寨的村莊和農(nóng)田,每年都要淹死很多村民和沖毀很多農(nóng)田及莊稼。這些村民們年年的哀嚎聲和載怨聲驚動了南巡的舜帝。舜帝知道后,立即派了五位將軍前來解決洪水泛濫成災(zāi)的事情。那五位將軍來到這里后,認真察看了沿河的地形和水勢,當(dāng)五位將軍來到水東村東邊沿河那上千米的缺口時,一致認為只有搬兩座山來,才能將這個缺口堵上,洪水才不再經(jīng)過這里,使它溫順的沿河而下。于是他們向舜帝稟報后,立即搬來兩座泥土山堵在村子?xùn)|邊的缺口上,將瀟水河擋在了外面。這五位將軍滿以為這樣就可以根治這里的水患了,哪知第二年一發(fā)洪水,就將這道護堤沖垮了,甚至水勢更大!舜帝知道后十分震驚,他立即降旨這五位將軍“若你們五位將軍不解決那里的水患,那就不要回來了!”那五位將軍領(lǐng)旨后,立即趕到這里,并又搬來了兩座泥土山牢牢地堵在那里,并在村后面的山頂上登高駐守,日夜巡查。很快第二年的洪水季節(jié)又來了,這時天空中電閃雷鳴,一片灰暗,頓時到處都是傾盆大雨,那雷電又一閃,就看見一條孽龍在河里翻騰,洪水越來越大,那孽龍不時用龍爪和水柱正要摧毀那五位將軍搬來的泥土山時!那五位將軍十分惱怒,立即前往捉拿那條孽龍。頓時,天空一片黑暗,雷雨交加,他們拼殺了一天一夜后終將那條孽龍制服,并將那條孽龍牢牢地壓在了他們駐守的石山腳下。為了保障這條河道兩岸村民和莊稼不再遭受洪災(zāi)影響,讓這里的村民能夠過上安穩(wěn)舒適的日子,這五位將軍就再也沒有回去了,而這里的洪災(zāi)也再沒有發(fā)生過。后來,那五位將軍在他們駐扎過的大石山上也變成了五尊石峰。為了紀念這五位將軍的功德,水東村和沿河附近村民就將這座大石山叫做五將軍嶺,并自發(fā)地在他們駐守的石山腳下用青石青瓦砌了一座神廟,就叫五將軍廟,以供村民和過往的行人燒香祭奠和懷念他們。后來文革期間“破四舊”時,才將這座五將軍廟拆掉,但基腳和遺址都能還依稀可見。但那五位將軍降龍治水患的功德將永遠銘記在水東村和沿河村民的心里,并代代相傳!
來源:江華新聞網(wǎng)
作者:謝俊義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