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看到大人結婚,也會跟著別人去湊熱鬧。在鄉村沒有多少大事,結婚屬于大事,并且是喜事,不熱鬧怎么行呢。
村寨里來了新娘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隔著老遠,一路上的鞭炮就在迎接她。也沒有什么花車,是步行走過來的。娘家的人敲鑼打鼓送她,婆家的人敲鑼打鼓把她接進來。小孩子們跟在后面看熱鬧,開心極了。
后來看電影,我知道了黃土高坡的婚事,新娘的頭上頂塊紅布,新郎的胸前掛朵紅花,很漂亮。新娘是坐馬車或者騎驢的,嗩吶吹得哇啦哇啦響。我想,那是他們路太遠吧,我們瑤家娶新娘一般是附近的,走走就到了。有時,同一個村的青年男女結婚,還故意繞著走遠一點呢。繞遠一點,走慢一點,也許是留念娘家吧,再說,我們這里沒有馬沒有驢,總不能讓新娘子騎黃牛、水牛吧。
求婚、看家、送日子,是瑤家姑娘和小伙結婚的前奏曲。
小伙子求婚時,媒人會拿兩包用竹葉包扎好的8只雞蛋到女方家說親。女方收下了表示應允,媒人立即將喜訊告之男方。第二次去時,媒人與小伙子一起到女方家相親。帶酒肉各6斤、糖果少許、父母紅包各一個。如果收下錢物,則表示女方愿意。接著,女方在姑嫂、姐妹的陪同下到男方“看家”,了解基本情況。女方滿意時,男方則選擇“好日子”舉行出“八字”儀式(訂婚)。出“八字”的當天上午,男方請兩位誠實穩重的同輩人相陪,挑60斤豬肉、60斤酒和60個牛角粑粑到女方家里。女方把姑娘的“八字”( 出生年月日)寫在大紅紙上,做成“龍鳳帖”,鄭重地交給男方。姑娘家人將男方送的60個半圓形,每個約兩斤重的油炸粑粑分贈給家族和親戚,傳播喜訊,表示姑娘“名花有主”。經過雙方一段時間的了解、接觸,愛情成熟了,小伙子就挑著兩個特制的“爺粑”、“娘粑”到姑娘家去求婚。姑娘的父母用豐盛的午餐熱情地招待小伙子。午飯后,小伙子挑來的兩個大粑粑如果被姑娘的父母收撿好了,就表示允許姑娘今冬出嫁;如果沒有收下大粑粑,就意味姑娘今年不出嫁,小伙子只好明年再來求婚。
姑娘出嫁前,男方要辦“過禮茶”,備米酒80斤、豬肉80斤、衣物若干、首飾一套,送至女家。之后便是送“日子”。男方擇定結婚的良辰吉日,用大紅紙修成“吉日書”,再備60個大糍粑,放在柜中堆成寶塔形狀,兩人抬送到女方。女方虔誠地收下“吉日書”并珍藏好,等待喜慶的日子到來。
坐離娘月、吃鞋子飯、哭嫁、結婚是瑤家姑娘與父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難舍難分的日子。
姑娘見男方送來了“日子”,依戀之情油然而生,便開始“坐離娘月”。臨近出閣的一個月 ,不下地干活,只在家做針線活,準備嫁妝。同時還要“吃鞋子飯”,即女方親朋好友在這個月內相繼請姑娘作客惜別。姑娘要給親戚朋友送一雙親手做的布鞋,表示感謝與紀念。
出嫁前七天,姑娘要走訪本村的家家戶戶,請姐妹們來家里陪夜,請小伙子到家里坐歌堂。出嫁前兩天,新娘就要用自織的手帕蒙著臉“哭嫁”。先哭父母,敘離別之情,感激父母養育之恩。后哭哥嫂,再哭姊妹。姊妹對哭時,心心相印,生動感人,似有生離死別的痛苦。一家老少哭到為止。當晚設酒宴,宴后齊集堂屋“坐歌堂”。
在成親的大喜日子里,男方由幾個聰明機智的“送禮郎”在鼓樂聲中,把禮物送到女方家里。行到女方村子門樓前,要向看熱鬧的人群撒一些喜錢。“送禮郎”還要用智謀“騙”過該村小伙子和小孩有意的糾纏,進到女家吃早飯。出村時,他們又要應付一群村里攔門樓的“客姑妹”的對歌。唱輸了,送禮郎要接受從她們舉起的板凳下鉆過去的懲罰。唱贏了,就可以順利通過“封鎖線”。早飯后,女方準備好嫁妝,新娘梳妝打扮一番,頭戴花冠,髻插銀釵,兩耳垂吊銀環,手戴銀釧,胸束嶄新圍裙,腰上系著耀眼銀鏈,腳穿繡花尖頭鞋,在一片鼓樂聲中,由家中兄長或者長輩背新娘出堂屋,出嫁。本村的姑娘們一路陪送新娘進村子,入郎家。送新娘的隊伍走走停停,總要刁難一下婆家。這個時候不“拿喬”什么時候“拿喬”呢?喜煙喜糖發了一路。遇到橋,又不走了。婆家人趕緊放鞭炮,鞭炮一放,繼續行進。新郎要出村外約一里路的地方,敲鑼打鼓,燃放喜炮迎接。新娘到了婆家門口,再停下來,這次是等新郎來背。新郎滿面春風,樂開了花。后頭跟著的是我們這些看熱鬧的小孩。
中午,男方用豐盛的酒席熱情款待雙方的親朋好友。晚飯后,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要來“鬧新娘”。他們把新娘團團圍坐,先吃新娘的喜煙,新娘則向每人敬煙兩支(意味著好事成雙),并逐一點燃。接著,觀看新郎新娘各戴一頂破草帽,各持一把鍋鏟“炒油茶”等滑稽有趣的表演。直到人們心滿意足地走了,新郎新娘才獲得“自由”,在親朋好友的歡笑聲和祝福聲中進入洞房。
還有更有趣的“鬧新娘”方式。年輕人用釣魚竿吊個蘋果,讓新郎新娘同時啃。蘋果在空中飄飄忽忽,這確實有點難。等新郎新娘湊上嘴,那人把竹竿朝上一扯,親了嘴兒,新娘子滿面紅暈煞是好看,大家哄堂大笑。在那個年代里,誰跟誰好,有什么親熱舉動,只能是偷偷摸摸的,要冒很大的風險,弄不好身敗名裂。唯一能明目張膽地親嘴,只有在婚禮上。
男女之事,小孩是不知道窺探的,有的大人就在背后教唆。叫小孩躲到婚房的床下或者柜中,等眾人散去,看新郎新娘有什么動靜。新郎新娘也不是那么傻,他們總是先仔細搜索一遍,那些埋伏著的孩子就被一一揪了出來,賞一些糖果,打發出去。倒是那些踮起腳尖在窗外偷聽的人,聽到了一些聲響,經過添油加醋,第二天,他們便說來取樂。
本村的姑娘長大后嫁往別處,別村的姑娘又嫁了過來。女人是流動的,她的前半生在娘家,后半生在婆家。男人呢,如果不是外出打工或者倒插門,就一生一世不會離開這塊土地了。
對婚姻這樣的好事,我曾經恐懼過。因為,小時候沒有人對我說過,男人與女人是怎么走到一起來的。是按什么規則成親的呢?會不會是男親戚跟女親戚結婚?如果是這樣,我家親戚當中倒有個跟我年紀相仿的女孩,人長得蠻乖,可是她個子不高。我的這個擔心也不好意思問別人,持續擱在心里好長一段時間。后來,我漸漸長大了,這個疑問就不存在了。
結婚,一個人變成了兩個人。茫茫人海中,原來不認識的兩個人,最后居然組成了家庭,經營著幸福的日子。戀愛自由,結婚自愿,真是上蒼賜給人間的一項福利!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李榮喜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