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一座古亭,名字叫“同善亭”,位于江華橋頭鋪鎮下蔣村旁。
路,一條古道,瀟賀古道的一段。
樹,兩棵古樟樹,足以幾百年。
橋,一座石拱古橋。水,一條溪水,長流到瀟水。
亭和樹,宛如人世間最幸福的一家,他們沐浴歷史的光華,踏著風雨,跨越一座古橋走過百年。瀟賀古道也好,同善古亭也罷,都一起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但這里風景依然幽靜迷人,那溪水仍然四季長流,那樹尚在,那石橋仍然發揮著她的本來的作用。
真的沒有想到,那亭,那段古道,還有那樹,那橋,那條小溪會有如此魅力,一次又一次地吸引著我,也讓我一次又一次想靠近她,親近她,親撫她。
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再次踏上這迷人的地方,親近她,感受這迷人的風景。
剛出村,一眼望去,一座亭就聳立在田野中。走近目睹他的顏容,像一位老者,歷經歲月風霜的洗禮,古樸而蒼老的顏容不改。亭,呈東西走向貫通。亭的背面是一條寬約五米的小溪,河水清澈透底。橋連通古道和亭。古樟,聳立在亭的兩邊。下蔣村民介紹,亭,是一座明清建筑。同善亭由地主賢達志士,開明鄉紳,富庶村民集資捐建。亭內的功德碑上介紹了捐建的有監生、貢生、廩生、庠生、總理等五十多位人士。亭每邊有三個亮窗,每個亮窗下方均有一塊長石條,供行人休憩。亭高約六米,寬五米,長約十二米,兩端入口各有一對做工精細的木雕喜鵲懸于上方,取“喜鵲叫,游人到”之意。
每次游此地,都會在亭里稍坐片刻,或臆想古人匆匆來往的情景,或感受古人的一天的艱辛,或沉心下來思量,塵世之中應該沒有比這里更美的風景。
潺潺的流水,如同小姑娘哼唱著最古老的歌謠,那清靜的嗓音透著一種古老音色。我想這種聲音,連橋上過往的古者都沒有聽懂,只有這座古橋天天守侯側耳聆聽小姑娘的歌聲,而且如此癡狂。小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著,或串跳出水面,欣賞水外的風景。
古道約寬三米,中間鋪著細細的鵝卵石,歷經歷史的車輪磨礪,露出地面的油光可鑒。古道遠去,湮沒在塵世之中。要不是這里仍保存一段,沒有人知道古人會從這里過往。行走在這段古道上,細細打量不知不覺像是回到了古人的時代,踏上了他們的足跡。古人遠行,我沿著他們的足跡一路行走著。
橋,是一座青石筑成半月形的石拱橋。橋的兩端各有一個石鼓,被歲月撫摸得如此光滑。踏著十級石階,邁上小橋,或聽潺潺的流水,或抬頭聆聽橋頭亭邊古樟里鳥鳴的歌唱,或低頭注視風中閃爍的婆娑的樹影,猶如人生就在這里釋懷,全都變成了一股和弦之音。清得讓我聽到了大地的呼吸,水的心跳。靜得讓我觸及到了,這兩棵古樹在生長的拔力和古人的腳步之音。
那樹,如同兩把巨大的大傘聳立于天空,亭亭如蓋住了整個古亭。鳥兒,在綠葉叢中自由飛來飛去,或掠過叼著樟籽,或哼唱著歌謠,或幾只打趣抖動著羽毛,簡直就是鳥的天堂。
亭地處江永、江華交界之地,向西不遠便是江永地界,往東四里就是橋頭鋪鎮所在地,同時向北進入道州祥林鋪的必經之地。踏上古道遠去,回望古亭,大樹依然蒼翠繁茂,而歲月的蒼桑,埋沒在亭外,古道邊上的人們用他們勤勞雙手把亭邊這片田野種植得如此茂盛。這難道不是“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南風古韻嗎?
如今,道賀高速公路,洛湛鐵路猶如兩條巨龍從旁而過,穿梭的汽車、火車馳騁在大地間,給古亭、古道、古樹、古橋、還有小溪都賦予了時代的烙印。然而這條古道、小橋、還有古亭在潺潺流水聲中和綠蔭下,仍然能回歸最原始的和諧,濃縮成詩畫般的絕美風景。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唐世日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