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文紫湘的新作《搬回千家峒》(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而現今的著作能夠讓人一氣讀完的似乎并不在多數,可見紫湘君著的《搬回千家峒》這本書對于我來說,是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然而,我在讀的過程中,心始終洶涌澎湃,好像有一種力量在吸引著我,這種力量具有超強的磁力,遠遠超過男女之間純潔愛情的力量,兩地分居無限思念的力量和親朋好友相互牽掛的力量。
這種力量太有吸引力了,迫使我讀得是那么虔誠,是那么饑渴,是那么動情,心隨書中故事情節而動,情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所牽,直為瑤族同胞從苦難追尋的痛楚到圓夢的喜悅而興奮。
作品是以紫湘三哥瑤族親娘的男人趙子龍為引子,這是真人真事,講述了趙氏四代先人不惜流血犧牲尋找千家峒,直到搬回千家峒。
《搬回千家峒》一書中的“莫徭”與“尤勉”告訴我們,瑤族人民為了生存,被迫不斷向南遷移,由平原,越丘陵,入溪谷,進山區,輾轉流離,最后只得在荒山野嶺中尋找落足之地,過著艱苦的游耕生活。勤勞勇敢的瑤族人民,在長期輾轉遷徙的過程中,憑著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披荊斬棘,墾地造田,栽種樹木和土特產品,即使再惡劣的狀況都有咬著牙捱過去。因此,養成了瑤族人刻苦耐勞的工作精神與勤奮樸素的個性,每一代都背負著流離他鄉的不確定性,又因屢居山區或荒野,不愿服輸的個性堅守著瑤族的傳統,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為開發祖國南部山區,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締造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擅長長篇小說創作的文紫湘,駕馭這種文體似乎有一種舉重若輕的從容和力量,這部洋洋12萬字的作品,猶如長河奔瀉,一氣呵成。那種瑤族發展的歷史、生存的地域、獨特的文化和人物性格的塑造等,都隨時代的變換和人物性格的發展而款款流淌,在作者筆下得到了很好的表現和展示。
可以說作者的筆觸直抵了瑤族同胞的精神層面和人物的心理深度,因而使這部作品兼具了歷史的厚重和時代的鮮活,給讀者帶來欣賞中的快感,而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在書中情節的推進中,時常出現情感高潮段落的設計和描寫,相當感人和煽情,如瑤族同胞的生活習慣和青年男女之間的純凈愛情,以及情歌的擬寫都是十分精辟,讓人在輕松的情歌對唱中領悟了瑤族同胞的勤勞和智慧。尤其是大篇幅的描寫瑤族在失落時的不屈精神,使讀者充分感受閱讀所產生的清晰變化和對搬回千家峒的信心。
書中超強的磁力就是搬回千家峒——這個尤勉自己的伊甸園。自盤、沈、包、黃、李、鄧、周、趙、胡、唐、雷、馮十二姓瑤民含著眼淚離開千家峒以后開始了漫長的遷徙和漂泊,他們的腳步到了貴州、云南,到了東南亞,到了美洲、歐洲。不管走到哪里,瑤民都懷念千家峒,他們一代一代地講千家峒的故事,唱千家峒的歌。
由于歲月的變遷和民族遷徙等原因,千家峒的確切地理位置迷失了。瑤族人民在500年后發起一次又一次的千家峒運動,尋找千家峒,搬回千家峒。
書中記述趙家四代人在苦苦追尋中所飽含的苦難經歷。高祖趙福青逃到九嶷山中,入贅當地一戶尤勉人家,繼續天下尤勉永恒不變的刀耕火種,狩獵采集的生活。后選擇了三峰石的偏僻高遠,不受外界的干擾,官府不可能深入到如此險絕的地方,來捉拿一個尤勉舉事殘余者,在這里他們還是吃盡了“苦頭”。但真正支撐著尤勉,跳出官府“剿”與“撫”的鉗制,還是那個古老又古老的夢——搬回千家峒,這種信仰才孕育出所有尤勉堅韌不屈的頑強精神。高祖趙福青從來沒有放棄這個夢,就是在臨死的時候,緊緊拉著祖父趙生云的手,反復說的一句話就是——搬回千家峒,搬回千家峒……。
高祖趙福青去世后,曾祖父趙文英和祖父趙生云血管里同樣流淌尤勉最古老源頭的血脈,就像是當年高祖趙福青身上流淌的血液一樣,都是從“千家峒”這個詞里直接流淌而來,是那樣地根深蒂固,不為歲月風雨抹殺。
千家峒,是尤勉永恒的精神家園,是尤勉骨子里的夢想。他們為了避開漢族惡人和朝廷、官府的追剿,先后遷徙經過姑婆山、空樹巖、桐木江、灌水之陽、石碧洞等地,那種流離沛所的艱辛生活,我們現在的人是無法想向得到的。但他們為了“搬回千家峒”的夢想而克服艱難萬險,付出了心血和犧牲了性命及親人,都為尋找千家峒,這是尤勉祖祖輩輩的夢。
文中主人公的高祖父找過,曾祖父找過,祖父也找過。后他的父親趙之鳳又為它流盡了最后一滴血,并把這個夢托付個了主人公。他就聽從宿命的召喚,竭盡心志去尋找。哪怕是為之流血犧牲。尤勉只能找到千家峒,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書中主人公骨子里流淌的尤勉的血液總是把他引向封閉、安全的山峒,這是被稱為“少數”的異端明智處世的無奈選擇。最后,他在湘南流轉遷徙,最終在江永縣的大遠找到了夢里的千家峒。
千家峒不像是一個具體的地方,而更像是一種心靈境界。尤勉要搬回千家峒,就像是漢人進入到“不足為外人道”的桃花源,像西方人向往消逝咋地平線之外的神秘的東方雪山香格里拉。
你不能說那單單是對一個地方的向往,它也許更是一種心靈的憧憬,是對某種已然消失的人類生存狀態的懷念,或者說是因為沉淪于歷史苦難太久太深而產生的一種想超越現實社會形態束縛的理想。
千家峒,是天下尤勉安放靈魂的地方,是千萬尤勉人家生生世世夢回的地方。
我是個瑤族后裔,有責任去深究瑤族的發展史,去追尋祖輩們的那種艱辛和不屈的精神,但因自己水平有限,未能完成自己曾想去探究的瑤族歷史。
我的血管里流著與尤勉一樣的血液,每次去千家峒時,都有種親切和回家的感覺,但自己太麻木了,沒有為它們做任何事,哪怕是寫一個字,一句話和一篇文章,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我的骨子里傳承著瑤族執著向上,不屈不饒,永遠追求著美好生活……
因此,我下定決心要在工作中傾心竭力,來感謝共產黨對少數民族的關愛。因為瑤族人們的生活和發展就像“猺”、“徭”、瑤這三個字,它反映了瑤族最早沒有地位是用反犬旁,似為一種哺乳動物的獸名,從這個偏旁的字來看,可想而知當時瑤民的地位是如何的低下和被欺壓。
后來的“徭”字用了雙人旁,雖比反犬旁要好些,但這也是古代統治者強制人民承擔的無償勞動徭役的意思,照樣說明瑤族同胞的命運十分悲慘,仍然受到剝削階級的壓迫和奴役。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人民得解放,瑤族人民也翻身做主人,從這個“瑤”字的字意來看,形容珍貴美好,說明瑤族同胞搬回了千家峒,從此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現在好了,紫湘君的《搬回千家峒》講述了瑤族幾百年年的艱辛經歷,道出了瑤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求,寫出了新時期瑤族同胞的幸福生活,體現出祖國繁榮昌盛。
由此可見,紫湘為了這本書一定是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他肯定深入到瑤族聚居地,現場體驗尤勉的生活起居和搜尋瑤族祖輩們留下的歌謠及故事,當然少不了查閱了大量史料,才能如此了解瑤族的歷史,才能洋洋灑灑的寫出這么感人的故事。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只要將《搬回千家峒》書稿稍作修改,完全可以拍攝成20集電視連續劇,成為講述瑤族歷史的第一部電視劇。
在此,感謝紫湘,是他為瑤族同胞做了一件大好事,為文學粉絲獻上了一份大餐,為我圓了一個夢。
那真是:
祖先盤瓠是龍犬,
幫助評王敗高王;
辭官迎取三公主,
生息繁衍十二姓。
為款評王獵山羊,
不慎身亡桐木叉;
兒女殺羊砍桐樹,
做成長鼓舞翩遷。
千家峒似桃花源,
豐衣足食景迷人;
糧官收稅不思蜀,
元德八年官兵攻;
五百年前離家園,
牛角鋸成十二節;
每姓一節奔東西,
尤勉流離千家峒。
瑤祖尋根磨難多,
千辛萬苦志越堅;
趙家四代為信仰,
流血犧牲回故里。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盤樹高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