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勞模合影(穿瑤服者為余錦柱)
10月26日上午,作為湖南省林業系統開展“三感教育” (即增強歷史使命感、工作責任感、集體榮譽感教育)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江華瑤族自治縣林業局、江華瑤族自治縣森林公安局局領導班子及各股所隊室站主要負責人一行60多人從縣城沱江車行二小時到林區大瑤山腹地——水口鎮,爾后攀登全縣愛崗敬業教育基地——正沖尖子嶺瞭望臺,實地體驗和感受高山瞭望員的工作與生活。
說起尖子嶺瞭望臺,也許很多人對這里都能耳熟能詳,因為駐守在上面的主人公就是赫赫有名的全國勞模、黨的十八大代表余錦柱。我作為自始至終宣傳余錦柱先進事跡的作者,曾多次上過尖子嶺瞭望臺進行采訪。這次隨大部隊前往攀登,著實有一番特別的感受。 我們九點半從水口鎮高灘嶺腳處開始攀登瞭望臺。在山腳,每個人領了一瓶礦泉水、一包干糧,一些人手里柱上小木棍、肩上搭著毛巾帕。爬到三、五里遠,有少許人己是汗流浹背、氣喘噓噓,有的還忍不住停下來休息會。
從一條羊腸山道爬上山里的板車橫路后,沿路向山馬村正沖組進發。走到三分之一路程時,道路兩旁長滿了蘆基草,再繼續前行,便是丈多高的芭芒梗。進入荒棄的村莊,只見路的兩旁是一些殘垣斷壁和長滿野草的廢墟。我早十多年前上瞭望臺經過這里時,是一個炊煙裊裊的村莊,住著幾十戶人家。如今這里的村民因自然條件惡劣,交通極不方便,整體移民搬遷到下面鎮子上住了,道路、村莊周圍亂草叢生,方圓幾里早己荒無人煙。
進了正沖,遠遠地可以看到尖子嶺瞭望臺,但真正走近它,還有差不多一半的路程?,幧饺酥v的:看到屋,走到哭。就是這個道理。行進到尖子嶺時,山路越走越陡峭,一路的前弓后墊,一路的攀援如猴,一路的張大嘴巴,大汗淋漓,喉嚨冒煙。這時大家才真正體味到余錦柱的艱辛與不易:他常年走這樣一條路,往還要肩扛手提的背米提菜;在瞭望臺上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忍受著常人無法忍受的孤獨與寂寞,經常還要承受著高溫煎熬或雷電襲擊。在上面,呆上一天,也許覺得新鮮、好玩,呆上三五天、三五年、三五十年或一輩子呢―――此時你才感受到余錦柱身上體現的勞模精神是多么地平凡而偉大。成功登頂后,我沿著瞭望臺走了一圈,發現還是十幾年前的樣子,只是旁邊多了個用作避雷的小鐵塔。依舊是那鋪余家二代人睡了幾十年的小木床,依舊是那臺老掉牙的晶體管收音機和那架高倍望遠鏡。爬上瞭望臺屋頂,只見平臺上的水泥板因風吹日曬已露出了小鋼筋,一些地方還出現了裂痕。就是這個簡陋的高山瞭望臺,余錦柱在上面一住就是34年。
見登山人員陸續都爬上了瞭望臺,帶隊的縣林業局領導對余錦柱說:你跟大家說上幾句吧。余錦柱向前傾了下身子說道:在我奔赴北京參加黨的十八大會議之前,局里領導和同志們登上瞭望臺現場開展 “三感教育” 活動,對我的工作是一種莫大的鞭策和鼓勵,瞭望臺建于解放初期,先是我父親余德明在上面,到了1978年,父親因風吹勞疾患了眼病,要我接上他的班,為了滿足父親的心愿,我在瞭望臺上我堅持了下來。如今我面臨著當年父親同樣的難題和困惑:我再搞一兩年就要退休了,接班人到哪里去找?誰會愿意來這里堅守崗位,如果實在不行的話,我只有搞到動不得的那天為止。
下山了,余錦柱的那番話,久久在我心頭回響,難以忘懷。像他這樣全國勞模的殊榮和十八大黨代表的耀眼光環,是用長年累月的汗水和一輩子的執著堅守換來的。一個人的森林,一個人的舞臺,余錦柱演繹了他精彩的人生。
[編輯:黎實]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鄭萬生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