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家漢子,看上去并非那么高大偉岸,可高山陡嶺的軒昂之氣注入了他們的血脈,撐起了他們不屈的腰桿,鑄就了他們挑山的肩板,如金剛似鐵塔,走南闖北,風雨踩腳下,在他們人生的字典里雕刻的是“勇敢”,摳出去的是“膽怯”,凸現出獨有的瑤族精神和特有的民族情愫…...。
據說,瑤族祖先盤瓠,就是非常之人,是龍種,是龍犬。有文載:那年高王張狂,犬戎作亂,長風烈烈,人心惶惶,評皇張榜,盤瓠果敢,毅然揭榜,七日七夜,過海渡江,取高首級,威震四方,封王賜女,生六男女,立家旺族,拓土開疆,世代圖強,勇哉盤王。
盤王的子孫更不是甭種,哪個不是勇猛頑強?千百年來,瑤家漢子不畏艱難,帶家攜口,住高山,唯恐其不高;居密林,唯恐其不密,把家就安在白云邊,把吊腳樓掛在薄霧上,刀耕火種,種一山,過一山;漂洋過海,破土開疆,把瑤族的種子撒到了廣西、湖南、云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還撒播到了美國、法國、加拿大、泰國等,現擁有213萬之眾 ,成為世界性民族,瑤族漢子成了世界上的好漢子!。
相傳,瑤族漢子盤大壽冒著滿門操斬,碎尸萬段的危險,出妙計,為貧苦瑤民向乾隆皇帝請愿減少一些皇糧賦稅,用大毛筆飽蘸山茶花蜜,在御花園大香樟樹上寫下“瑤民艱難,瑤糧減半”的八個大正楷字,引來無數螞蟻覓食,覆蓋其上,就出現了螞蟻告狀的壯觀場面,一時間京城之人奔走相告,遍傳“螞蟻告狀”的奇事。這件事傳到乾隆耳朵里,他親筆寫下詔書:“瑤糧減半”。人們為了紀念盤大壽,為他塑了像,立了神,修了廟,他的故事代代相傳。
瑤族英雄趙金龍,反抗清朝統治,反對增賦添稅,搜括民財,加上當地官府,地主霸占瑤民山林,1831年12月,以紅布裹頭為號,率領瑤民起事,隊伍迅速擴大,由500多人發展到3000余人,他們由江華進入蘭山、寧遠、新田等,起義軍不久就擁有1萬多人。 從此,“金龍出大洞,海馬(指海凌阿,馬韜)歸池塘(祠堂)”的佳話,一直流傳至今。
瑤族出身的原中顧委常委、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江華,一生追隨毛澤東干革命,從爬雪山過草地,身經百戰,出生入死,萬里長征,為革命和建設嘔心瀝血,到審判“四人幫”,為人民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值得驕傲的瑤家漢子!瑤族漢子馮紹異,帶領瑤民舉起抗日大旗,成立“湘南瑤民請纓抗日組軍辦事處”,1000多瑤族青年踴躍報名參戰,日寇入侵江華時,他率眾抗擊,英勇頑強,殲滅來犯之敵。
瑤家漢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山有多高,水有多險,敢于面對,絕不含糊??矗麄兛成椒N樹,開山墾荒,種粟種糧,種了一山又一山,移過一嶺又一嶺,唱著瑤歌遷徙,分持牛角漂游,過山越海行天外。看,他們植樹造林,除草燒荒,砍樹拉箱,扎牢木排,涌入滔滔河江,一聲虎力哨子,個個如猛虎下山,一聲粗壯號子,人人似蛟龍入水,闖激浪過險灘,雖然沒有“小小木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那樣輕松浪漫愜意,可是一聲“吆喝”領頭,萬千號子齊呼喚,放排啰!說時遲那時快,如離弦之箭劃開一條水路,掀起兩邊浪花,出瀟水入洞庭奔長江,浩浩蕩蕩。日子,就這樣掛在他們的木排上,攥在他們的排舵前,攢在他們的排中間,兜在濕濕干干的汗衫里,浩浩江河水馱著木排出山,換回鹽油柴米醬醋茶,養活一家老小,打發無盡的日落日出。
瑤家漢子還有拿手好戲——唱歌跳舞。他們唱過山瑤歌,因襯詞、結構、演唱場合等不同,納發、過山聲、仙拜、瓦溜、雷依卻、講歌、山歌等,有著獨具魅力的音樂特色,由古老的“三聲腔”構成音階和調式,風格尤顯單純、質樸,從他們的嘴里吐出來的就成了天籟之音;他們唱梧州瑤歌,全部用“梧州話”演唱,有明快活潑、極富動感的“蝴蝶歌”;循環反復、上下呼應的“嘞嘞嘿”;演唱速度極慢、旋律柔和抒情的“留西拉冽”;他們用土語“八都話”,唱 八都瑤歌“喇支香”,由歌手配合同聲的二重唱,歌聲纏綿張揚,飄逸宛轉,高亢穿亮,大氣天成;他們唱流傳在上江華五堡一帶的瑤歌,嗓門大,起調高,明亮高亢,素有“高聲歌”的俗稱。他們唱懷念先祖功績篇幅較長的“歷史歌”,教育子孫耕讀傳家的“風俗歌”,還有情意綿綿自由隨意的情歌。歌成了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了滋潤他們生命的源泉!
他們跳的是瑤族傳統舞蹈,有長鼓舞、短鼓舞等,鼓、歌、舞常融為一體,隨著音樂節拍鼓之、歌之、舞之。遇上節日,百十個后生,威武雄壯,拉開陣式,狂歡起舞,百十個長鼓翻飛起伏,如蛟龍出水浪卷濤翻,吼一聲天崩地裂,蹾一腳氣呑山河;他們也跳單人舞、雙人舞和多人舞,舞姿優美, 跳“文打”,動作溫和舒展,纏纏繞繞,牽連不斷;他們還跳“打高臺”舞,即在一張或兩張壘起來的桌子上跳對打,動作粗獷有力,72套打法,在他們手上就象孫悟空耍金箍棒當繡花玩一樣輕巧嫻熟,如行云流水。
有的瑤族漢子能上刀山,能下火海,踩上幾十把鋒利的刀梯,上下自如,毛皮無損,也不是吹的;赤腳一步一步踏在燒得通紅的鐵犁頭或炭火上面疾行而走,成了“鐵腳板”,這也不是擂的??凑邍@為觀止,聞者瞠目結舌。
如今,瑤家漢子中,還有飛越大瑤山,扎根雪域高原,寫詩作文繪畫,磨礪35載,成為當今最具實力的畫家李知寶先生;還有榮獲全國第九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從瑤山走進省城長沙,成為專業作家的黃愛萍先生……
瑤家漢子豪膽沖天,但也不缺柔腸情商,他們孝敬父母,恩愛妻子,愛撫后代,成為千古佳話。
偉哉,瑤家漢子!
[編輯:黎實]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孫春濤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