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auucm"></li>
  • <button id="auucm"><strong id="auucm"></strong></button>
    <button id="auucm"><input id="auucm"></input></button>
    • <samp id="auucm"></samp>
      當前位置:

      生命之舞

      來源:永州日報 作者:李長廷 編輯:redcloud 2012-08-20 17:50:07
      江華融媒
      —分享—





          長鼓舞是瑤族最重要的文化符號。
          有瑤族居住的地方,就有長鼓舞。有長鼓舞的地方,就有瑤族居住。
          我想象深山老林之中,有那么一棟古老得近乎原始的吊腳樓,吊腳樓門前有一塊面積特小的坪地,這塊坪地便是長鼓舞的舞臺。坪地的下方是一條溪流,一年四季不知疲倦地唱著一支歌,叮叮咚咚,不知流向什么地方。這條溪流從吊腳樓下流過,卻不屬于吊腳樓。屬于吊腳樓的,僅僅是頭上纏纏綿綿的白云,樹林中嘰嘰喳喳的鳥語,和手中油亮油亮的長鼓。當然,還有瑤歌,以及給瑤歌長上翅膀的山風。
          探索藝術起源的人們,曾經沿著溪流,來到吊腳樓門前。吊腳樓里的人告訴他們,大山里流傳著一個故事,說是盤王進山狩獵,不幸被一只野羊撞死于空桐樹下,盤王的六個兒子悲慟欲絕,憤而將野羊捕獲,然后砍下空桐樹,鑿空之后,以野羊皮蒙成長鼓,擊之以祭盤王。
          探索藝術起源的人們覺得這是一個新的發現。
          我也認為是一個新的發現。
          藝術起源有模仿說,游戲說,表現說,勞動說,亦有祭祀說。
          祭祀是長鼓舞的一大特色和功能。它的起因是祭祀,它的初始的目的仍然是祭祀。瑤族每逢“還盤王愿”,擊長鼓以祭奠盤王,已經成了一種固定儀式,千百年來沒有絲毫改變。
          我第一次接觸長鼓舞是在少年時候。那時候我在讀高級小學,年紀在十一、二歲。我有一個同學,姓趙,他是瑤族。忽然有一天,學校門口操坪上,圍了一大群人,似在觀看什么。我奮力擠進去,一眼便見姓趙的同學在一張并不寬綽的四方桌面上跳長鼓。我在那個年齡段,看過的屬于舞蹈類的表演,大約就是耍花棍、扭秧歌之類,乍一看這跳長鼓,頓時全身心都感覺到一種莫名的振奮。老實說,長鼓我是第一次得見,跳長鼓更是第一次得見。一方面,我驚異于這位姓趙的同學,小小年紀,怎么會把一柄長鼓舞成一朵花;另一方面,則驚異于這個世界上,竟有如此神奇獨特的舞蹈,它的舞臺只需一張方桌,就能隨心所欲,將要展示的內容,全都淋漓盡致展示出來。當然我也有疑問,既是舞蹈,為什么要把舞臺縮小到僅能容人?在地面上跳,不是更能放開手腳嗎?
          那時候,我和長鼓舞只能說是在漫漫人生道路上的一次不期而遇,說不上了解。雖然如此,我對長鼓舞,對擁有長鼓舞的瑤族同胞,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印象就是四個字:稀奇、神秘。
          瑤族是神秘的,長鼓舞亦是神秘的。這神秘無時無刻不在牽動著我的心。終于有一年,我追蹤長鼓舞的足跡,去了一趟江華大瑤山,見識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長鼓舞。
          背景是一個瑤寨,吊腳樓高高低低,排列到叢林深處。一位瑤族長者,表情嚴肅,仿佛從歷史深處走來,走到我們面前,然后彎下腰去,按照傳統的套路,一絲不茍,表演他的長鼓舞。這是一個很小的平臺,四圍全是高山。大千世界,吝嗇到只切割出這么一小塊地盤,容我們自娛自樂。老人的長鼓舞跳得很認真,很執著,他的眼里不僅僅是山,不僅僅是樹,他或許把全世界的人都當作了他的觀眾。開始我只是注目觀看,后來猛然意識到,長鼓舞其實是一種以敘事為主的舞蹈,它的舞蹈語言,明顯帶有傾訴的風格。那么,我們不僅要仔細地去看,還需要仔細地去“聽”,才能深刻領會其中內涵。長鼓舞是舞,但也是詩,是民族的史詩。以“舞”來記錄歷史,以“舞”來敘說歷史,這是瑤族藝術的一大特點。瑤族的聰明才智,于此可見一斑。但是,以我當時的感覺,長鼓舞的“訴說”“聽”起來未免有點拘謹,甚至有點壓抑,有點沉悶,就像我聽瑤歌時的那種感覺。瑤歌中,譬如過山瑤歌“納發”,聽起來總讓人覺得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在向四處彌漫,使聽者心靈受到陣陣震撼。我明白,當時我對瑤族的歷史還不甚了解。不了解一個民族的歷史,當然談不上去理解那個民族的藝術。
          但是瑤族是個很特殊的民族,瑤族的歷史其實已經記錄在她的各種藝術形式之中,于是,我企圖去進一步接觸長鼓舞,從長鼓舞去了解瑤族。一個民族的歷史,在自己的藝術中得到充分反映,長鼓舞恐怕最為典型。當舞者屈曲著身子,兩腿半蹲或全蹲,上身略為前傾時,我的眼前,朦朦朧朧便出現了過山瑤背躬屈膝、翻山越嶺的剪影。永州境內瑤族,有高山瑤和平地瑤之分。高山瑤又分土瑤和過山瑤。土瑤進入永州境內較早,因之又稱“主瑤”,基本有定居的村寨。過山瑤又稱“客瑤”,進入永州境內較晚,因無山場可居,居無定所,每隔一段時間,就得舉家遷徙。遷徙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山過山,山過山,過了一山又一山,不知哪座山是他們最后的歸宿。山是他們人生的依賴,也是他們人生的惟一舞臺。他們在這個舞臺上,上演的節目,永遠是砍山,燒荒,播種,收割,刀耕火種,周而復始。當然,還有跳長鼓,唱瑤歌。
          長鼓是他們的身份證,是他們的靈魂,他們可以沒有山場,沒有居住地,但不能沒有長鼓。據古籍記載,瑤族有冤情去官府告狀,也是要打長鼓的,惟有長鼓,才能證明其民族的身份。大約正因為此,所以長鼓舞中,不少動作,就是表現長鼓的制作過程,如鋸木,挖鼓,繃鼓,聽鼓,試鼓等等。
          我漸漸又感覺出,長鼓舞是要以山為背景的。長鼓舞離開了山,就離開了古樸,離開了本真,再看不出它原汁原味的靈氣與神韻。雖然,作為民族藝術,長鼓舞今天已經是走遍天下,這說明藝術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但它的根,始終是扎在山里的,山是長鼓舞最初的襁褓和搖籃。
          當我意識到長鼓舞是以山為依托的藝術,我似乎理解了它的形式,何以有高樁矮樁之分,何以其表演舞臺僅僅囿于一個小小平臺,甚而一張方桌。瑤族世世代代蟄居深山,在山的縐褶中求生存,生活空間被大山長期擠壓,甚至居屋也得依山而建,人生舞臺之窄撇也就可想而知。平時的自娛自樂,只能是量體裁衣,有一小塊坪地,有一張方桌,也就不錯。以世界之大,出現此種現象,自是不合情理,亦不合天理。然舞臺雖小,長鼓舞涵蓋的內容,卻是驚人的豐富。我似乎從舞者的舞姿中,朦朦朧朧,看見了這樣一幅歷史畫面:山勢迷茫,風聲凄厲,林濤呼嘯,一些人扶老攜幼,肩挑手提,駝著背,躬著腰,曲著腿,那么吃力,那么艱難地在爬山越嶺,過澗穿林,因為山勢陡峭,他們的身子永遠向前傾斜著,顫抖的雙腳,時而全蹲,時而半蹲,歷史的沉重負荷,壓在他們的肩上,使他們無法挺直腰身。長鼓舞作為藝術,記錄下了這一連串逼真而感人的鏡頭。好容易翻過一座山去,歇下來,氣尚未喘定,便要找尋一處地基作屋場,然后開始構建居屋。接下來,便要去找樹,去伐樹,直至鋸木、上梁、蓋項……安頓下來后,還得馬不停蹄,去狩獵去,去墾荒去,去種樹去……種種艱辛,就像腳下那條爬不完的山路,永遠纏繞著他們,無法脫身。
          我當年在家務農時,曾多次去深山中伐薪燒炭,以維持生計。一次挑了一擔柴禾,好容易捱到山下,走上了平路,不由長長嘆了一口氣:謝天謝地,下山了,快到家了,眉宇之間,未免露出幾分輕松愜意之情。幾乎是同時,我看見一位瑤家打扮的山里漢子,也是挑著擔子,面對即將要攀爬的山路,亦于默默中,露出來一分不易覺察的輕松和愜意。我于是試探著和他搭訕:老表,前面這段山路,夠你爬的。誰知他滿不在乎,說,不妨事的,上山了,快到家了,再苦再累,也就一段路,不怕的。說著,自顧往山上走去。奇怪,我以下山為輕松,他以上山為輕松。過后我終于想明白了其中道理,所謂輕松,其實并非身體上的,而是一種心理感覺,他的家在山里,山就是他的家,所以望見山,就如望見家一樣親切。
          我在看楊麗萍的《雀之靈》時,常常為一種意境所感動,常常為一種美所感動。后來我總是想,一種舞蹈的誕生,是應有它的歷史背景和環境背景的。像《雀之靈》,絕不可能誕生在茫茫大草原。有人一度對長鼓舞的誕生難以理解,深山老林之中,環境之惡劣讓人難以想象,何以會成為一種藝術的搖籃?我想,這恐怕與人的情感因素有關。人在逆境中,譬如在惡劣環境中,長期經受生活的磨難,情感反而變得難以想象的活躍,生命意識反而變得難以想象的強烈,這與詩界常說的“憤怒出詩人”,或許是一個道理。逆境中誕生的藝術,才是真正經得起考驗的藝術。
          長鼓舞是敘事的,譬如建造房屋的全過程,可以說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作為舞蹈,它不可能不抒發某種思想感情。敘事中抒情,抒情中敘事,這是長鼓舞的一大特色。一些日常生活細節,像舂米,纏頭巾,扎腰帶,裹綁腿……在長鼓舞中都有具體體現,我們在欣賞這些舞蹈動作時,毫無疑問,我們已經感受到一股濃烈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個民族的種種生活情趣。長鼓舞的背景離不開深山密林,那么,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舞蹈中亦不可能不予涉及,于是,飛禽走獸,溪流花木的神態模擬動作,就自然而然進入了舞蹈,如掃地梅花,雪花壓頂,山羊反臂,古樹盤根,金雞展翅,畫眉跳澗,大蓮花,小蓮花等等等等,讓我們看得眼花繚亂,感覺自己的身子,懵懂之中,走進了一片密林。此時此刻,我似乎是讀懂了長鼓舞——是的,當我看見舞者手中的長鼓側身輕敲,我仿佛聽到誰在撥動吊腳樓下那條小溪靈動的琴弦;當我看見舞者手中的長鼓發出驟響,我仿佛聽到林海正掀起陣陣狂濤。讀懂了長鼓舞,就是讀懂了瑤族,讀懂了瑤族的歷史,讀懂了瑤族的全部生活內涵,以及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
          長鼓舞是禮贊生命和歌頌生活的舞蹈。長鼓舞的每一個形態語言,都是一組有血有肉的活的雕塑。長鼓舞的雕塑感使我深深嘆服。每次看長鼓舞,我都有一種對于生命的嶄新體驗。長鼓舞對于生命的詮釋使我終生難忘。2004年,我曾參與大型舞蹈詩《盤王之女》的創作,創作的過程,既是對瑤族歷史的一次全新體驗過程,也是對瑤族這個民族的一次全新認識過程。大幕拉開,一柄巨型長鼓直指蒼穹,無論是視角上,還是情感上,都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這是一種象征,力的象征,文化的象征,更是瑤族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長鼓頂天立地,一個民族頂天立地,古樸,蒼涼,剽悍,粗獷,沒有人不為之感動。
          瑤族雖然世世代代在大山中繁衍生息,大山將他們嚴密封鎖,封鎖了上千年,幾乎與世隔絕,但他們憑著自己的智慧與勤勞,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山地文化,長鼓舞便是其中精華。關于長鼓舞的起源,民間傳說是始于盤王辭世的混沌之初,南宋紹興二年的《十二姓瑤人進山榜文》對此有一些零星記載。如果《進山榜文》所記過于遙遠,尚不足為憑,那么,宋沈遼的詩《踏瑤曲》:“湘江東西踏盤王,青煙白霧將軍樹。社中飲酒不要錢,樂神打起長腰鼓。”似乎可作為長鼓舞在宋時就已經時興的依據。詩中甚至點明“樂神打起長腰鼓”這種活動,地點是在“湘江東西”。同時,《九疑山志》所錄趙有德《觀瑤女歌舞》詩:“長腰小鼓合笙簧,黃蠟梳頭竹板妝。虞帝祠前歌舞罷,口中猶自唱盤王。” 亦可作為佐證。那么,保守一點估計,長鼓舞流傳至今也有了近一千年的歷史了。
          一種舞蹈,一種藝術,在一種極惡劣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傳承上千年,沒有被歲月的風雨掩埋,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無論從何種層面上看,這都是一個奇跡。
          真正的藝術是不朽的。何況長鼓舞是集一個民族的智慧,一代又一代,在實踐中創造,在創造中實踐,嘔心瀝血完成的藝術精品。它誕生在深山,成長在深山,高山流水成就它的氣質,日月星辰賦予它的靈性,山風山雨鑄就它的品格。嚴格地說,長鼓舞的創造過程,也就是一種生命過程。它是原始的,也是現代的,它是拙樸的,也是鮮活的,它是屬于一個民族的,但也是屬于世界的。
          長鼓舞,生命之舞。

      來源:永州日報

      作者:李長廷

      編輯:redcloud

      閱讀下一篇

      返回紅網首頁 返回江華新聞網首頁
      夫妇交换性三中文字幕,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专区免费,三根一起会坏掉的好痛免费三级全黄的视频在线观看,亚洲欧美四级在线播放
    • <li id="auucm"></li>
    • <button id="auucm"><strong id="auucm"></strong></button>
      <button id="auucm"><input id="auucm"></input></button>
      • <samp id="auucm"></sam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第12页| 亚洲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青青日本| 久久久久久久久人体| 19日本人xxxxwww| 欧美日韩一区视频| 国产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久久| 99re这里只有精品6| 正在播放91大神调教偷偷| 国产精品黄网站| 亚洲国产激情在线一区| 男女xx动态图| 波多野结衣痴汉|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孕妇| 2021国产麻豆剧传媒官网| 欧美丰满熟妇BBB久久久| 国产猛烈高潮尖叫视频免费|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黄色片子在线观看| 日本卡一卡2卡三卡4卡无卡| 国产一区视频在线| 一级黄色香蕉视频|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超碰97香蕉 | 在线看片无码永久免费aⅴ|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vr在线观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7|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欧美成人高清WW| 国产成人免费av片在线观看| 久久a级毛片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久久久| 壮汉紫黑粗大好深用力|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 麻豆91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视频69| 亚洲第一永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这里有| 成年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