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回鄉聽弟弟說起這樣一件事:村上有人從廣東打工回來,到村口時正值深夜,因不見了村口那座涼亭,怎么也找不到回村的路,在村口徘徊了半個多小時,才從荒草地里摸回村。聽完這個故事,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
我的家鄉在一個鎮子邊的山腳下,村口不足一里處有一座涼亭,又稱便宜亭。這兩年,鎮里在涼亭旁邊搞市場開發,將開發推出的黃土堆在了涼亭的四周。高高的土堆不僅堵塞了兩旁的道路,而且將整座涼亭活埋在了黃土堆里。
涼亭建在通往沱江的古驛道上,是附近幾個村到鎮上趕集的必經之地。涼亭建于清光緒年間,全為大青石結構,大的石柱有一兩噸重,小的石塊也有上百斤。盡管無一點灰沙泥漿,但結構卻異常精巧牢固,石縫細密得連薄刀片也插不進。涼亭的門是南北對穿的,北門外先前曾有兩棵高大的古柏樹,用以抵御冬天凜冽的北風,整個涼亭也因此而冬暖夏涼。
亭內兩旁六條被磨得光滑的青石板和門旁那口石水缸,記錄了這里曾經有過的熱鬧和喧嘩。記得小時候,每逢圩日,十里八鄉的村民挑了或自產的山貨、自養的雞鴨、或從集鎮上買回的日常生活用品,在這里歇腳乘涼,六條青石板上就總是坐得滿滿的。他們有的是老相識了,也有第一次認識的,大家坐在一起并不覺得拘束,天南海北地扯些空白,有談春播秋收的,有拿出剛從集市上買來的花布衣服之類的來比試品評的,也有說些聽來的逸聞趣事。聽大人們說,先前那口石水缸里還有由村里免費提供的涼水和涼茶,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就沒有再供應了,我就常常想那時候涼亭一定更熱鬧非凡。
涼亭曾是我和村里小伙伴玩耍取鬧的天堂。無論是放牛還是打柴,我們都要到涼亭逗留一陣。當然我們不會像大人們那樣安份地坐在石條上,而是爬到石墻上去,或躺著看天上各種奇形怪狀的白云,想屬于我們小孩子的心事,或面里坐在石墻上,雙腳撂在石壁上,聽大人們聊天,也有膽大些的則在涼亭的橫梁上爬過來爬過去。下面聊天的大人也不時會拋上幾句“尋死”之類的話,但語氣并不嚴厲,只是我們也更加小心了些。而每逢圩日,涼亭就仿佛長了磁石一般,攪得我們的心癢癢了,老想往那里跑。因為那一天,我的一個改嫁的遠房奶奶是定要到涼亭賣糍粑的。那糍粑是用糯米粉做的,圓圓的,裹足了糖,在油鍋里一炸,紅紅的,樣子十分好看,讓人想起就不禁要流口水。我這位遠房奶奶對我又特別喜愛,每次我總能得到她悄悄塞給我的一個糍粑,而我又總是要偷偷地躲到僻靜處去吃獨食。
涼亭還給了我最早的道德教化和文化啟蒙。我們每次到涼亭玩,大人們總要告誡我們,不能在涼亭里大小便,否則是要肚子痛的。父親也曾多次跟我說起這樣一個故事:某地有一個玩皮的小孩總喜歡爬到涼亭上去玩,而且經常掏出他的小雞雞對著路人灑尿。第一個人沒怎么理會他徑直走了,第二個人也只是簡單地罵了兩句,這小孩就越來越膽大,當他又一次將尿灑到一過路人的頭上時,也給自己惹來了大禍,那被激怒的人用扁擔將他從墻上挑了下來,將腿跌斷落了個終身殘廢。不知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反正村里從沒有人敢在涼亭里大小便,也沒有小孩敢對過往行人行非禮之事。父親還經常跟我提起瞎子教子認字的故事,說某村有一個瞎子如何如何聰明,他自己不能讀書識字,就常常帶了兒子到涼亭來,憑著他小時的記憶,叫兒子認石柱上的對聯。“便息征塵勿悲失路,宜思緩步聊可當車”,“南轅北轍因地適宜,暑往寒來隨時方便”。父親搖頭晃腦一字一句讀得極認真,好像他就是那個父親似的。后來,每遇大行小事我總還能搜腸刮肚胡謅出一兩副對聯,不能不說也得益于這個故事激起我對楹聯的興趣。
村里人對涼亭的被毀是很有些惋惜的。涼亭被埋以后,村里接連發生了幾件不幸的事:先是我侄兒到井邊洗衣時,因突發疾病掉到井里淹死了,之后,我的一個房族叔叔在幫附近的一所學校建煙囪時從屋頂掉下摔死,過了不久,又有一個村民在新市場建房挖屋腳時因泥土塌方被砸死。于是,村民們感到了恐懼,他們擔心是因涼亭被毀而壞了村里的風水,才這樣連遭災禍,還幾次想到鎮上鬧事。
最近,聽說鎮里準備將涼亭作為文物遷建到市場邊的山頂上,這當然是一件善舉。村民們也許會慢慢習慣沒有涼亭的日子,但對那些遠在異鄉的游子,涼亭則會永遠留在他們的記憶里,并隨著他們走到很遠很遠。
[編輯:黎實]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蔡咸軍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