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栗井村距江華縣城約25公里,村子的前面是肥沃的農田和涓涓河流,后面是郁郁蔥蔥的黃土嶺,這里曾經是江華人民抗日的主戰場。5月里的一天,我和史志辦的同事專程到此尋訪,重溫烽火歲月。
村子里的耄耋老人指著一棟古老的青磚瓦房對我們說:“這座老房子是我們茅栗井村民的抗日的據點——五間堂大屋,墻壁上還留下了當年日寇射擊的很多彈孔。”
接著,老人給我們講述了那段難以忘懷的歷史。
1944年9月,日本侵略者入侵江華,所到之處日寇大肆進行燒、殺、搶、淫,民眾苦不堪言。沱江鄉德橋河村保長歐陽超目睹慘狀,義憤填膺,遂將情況星夜飛報沱西(今大路鋪鎮)鄉鄉長沈成立。沈成立隨即找到他的老師沈成平(中共地下黨員),國民黨縣黨部要員沈成彬,沱西鄉干事沈君廉,以及沈成事、沈成模、沈君用等人商量,決計保衛家園,議定由沈成彬、沈成立負責偵察敵情,沈成平負責轉移群眾。
9月26日,沈成立偵察到日軍共有200多人,裝備精良,配有1O挺輕機槍、3門六零迫擊炮。
9月27日,日軍從花地灣進入五里營。28日,日軍從五里營向大路鋪進發駐進馬井村。29日,日軍在馬井村附近的香花井村、泥橋村一帶,抓勞役搶糧食。沈成溪見自家財物被搶,要求歸還財物 ,并說沈成立是兄弟、是鄉長。日軍惱羞成怒,將沈成溪槍殺,將尸體砍成四塊掛在樹上。
消息傳到茅栗井村,沈成平、沈成彬、沈成立與同宗兄弟叔侄很快達成自衛意見,當晚,召開全村群眾大會,作出決定:由沈成立負責抗擊日軍戰事,沈君廉負責偵察敵情,沈成彬負責思想教育和群眾轉移,沈成平負責對外聯絡、購買或租借槍支彈藥及后勤工作。全村16歲以上60歲以下的所有男丁,一律留村,統一參戰,不得或缺,脫逃者予以重懲;從第二天起,婦女、老人和小孩不去親戚家的,一律到大沖、小沖里躲避;留村人員盡快做好戰前準備,通向村外的巷口、住房臨外門窗全部用磚石砌堵,全村四個大門,只留八字門樓和油榨邊大門出入,八字門樓大門用巨石攔半截,油榨邊大門只留一小門洞。
9月30日下午,沈君廉帶領沈君慎揭回日軍貼在泥橋村的布告:“沱西鄉鄉長沈成立,不干和平,來打日軍,有反抗精神,所以我們不日要去攻打茅栗井村,鄉長以上的要打要殺,老百姓不要害怕——大日軍總司令加騰(章)。”接報后,沈成立等人宣布全村進入臨戰狀態。
10月1日10點多鐘,日軍68人從馬井村出發,來到茅栗井村,走到茄子田時,日軍頭目竄到前面,仔細觀察五間堂大屋情況,沈成立手起槍響,日軍頭目應聲倒地。頓時,日軍的子彈像雨點般射向五間堂大屋,幾個日軍趁機用白布包裹他們頭目的尸體,退回石拱橋。撤至洞尾村時,抓住村民甘富強,逼他抬著日軍的尸體到了馬井。 沈成立趁機培訓參戰人員,沈成平則帶領沈成杰、沈君用爭取到廟灣余立彥、秦巖黃彪近20人6支槍的外圍支援。
10月8日 下午,沈君廉、沈君位又揭回日軍貼在大路鋪的宣戰布告:“我們廿四、廿五日要攻打茅栗井鎮”。
10月9日上午,日軍120余人,從馬井出發再犯茅栗井村,日軍將沈成仁家的炮樓炸塌。在新開塘、拱橋邊、坳子上和對門嶺山上架設7挺機關槍,成半圓形包圍茅栗井村,瘋狂掃射一個多小時。在日軍頭目的驅使下,日軍第一梯隊1 2人分3組,成品字形撲向八字門樓。沈成立見日軍前鋒4人距八字門樓只有40余米遠,便果斷命令開炮,曾當過五年兵的炮手沈成聲,將自己制造的“火箭炮”早已瞄準,沈君聘用燃著的艾把點火,手到炮響,4名日軍應聲倒地,一死三傷。沈成平率沈成竹等6人沖向倒地的日軍,取下日軍長槍向日軍砍去,砍向日軍頸項,割下日軍的耳朵,直至日軍不能動彈。就在此時,日軍放來暗槍,擊中陳養古,壯烈犧牲。沈成干母親躲在白龍廟菜地,被日軍擊傷。日軍距離油榨邊大門七八米遠時,沈君廉在大門內命令開炮,沖在前面的日軍被燒傷。日軍驚呼“大炮”,倉惶躲避,多人陷入糞坑。
當日軍撤退時,八字門樓突然大炮轟鳴,沈成立率領幾十個村民,如猛虎下山,沖出八字門樓,幾十條槍銃一齊射向日軍,日軍見前有堵擊,后有追兵,大部分人從洞尾河壩過河逃往馬井。10余名日軍不能過河,只得繼續往前逃。沈成荊越追越快,追上一日軍,直接用槍戳著其背脊,將敵擊斃。正當他俯身摘敵槍的剎那,日軍扣響了機槍,沈成荊壯烈犧牲。
與此同時,10余名日軍逃到河灘過河,負隅頑抗。沈成立帶領沈成彬、沈君廉等人直奔河堤。待一名日軍露出頭時,沈成立一聲槍響,日軍當即斃命。另一名日軍很快探出身子,舉槍向沈成立射擊,被在河堤另一端的沈成彬擊斃。隨即,又一名日軍探出身子向沈成彬射擊,唐永生、李連枝同時騰身而起,擊斃日軍,唐永生不幸中彈犧牲。夜幕將臨,確認敵方沒有動靜之后,沈成立下令撤退,大家趁著夜幕抬著烈士的遺體回到村里。沈成立組織群眾為犧牲的同志開了追悼會,并且親自為犧牲的同志撰寫了碑文和碑聯。
老人還告訴我們,不僅本村人拿起刀槍抗日,而且石榴灣、社堆、洞尾、瑯下、蝦塘、猴山、石榴田、巖下、八百美、橋市、鎮中營、廟灣等村民1000多人也自發地來茅栗井助戰。從此,抗日烽火熊熊燃燒,民眾振臂揮刀,同仇敵愾,日寇聞風喪膽,狼狽逃竄,再也不敢犯境。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聽著老人聲情并茂的講述,看著彈孔累累的五間堂大屋,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編輯:黎實]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李榮喜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