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攜妻子回鄉,母親問我想吃點什么,我說您就做點炒米茶吧。
久違了的炒米茶,曾是童年時代美好的夢想。那時候在民風淳樸的瑤寨里,一家娶親,村里的每戶都要去祝賀。大人們最感興趣的是鬧洞房,小孩子們盼望著的是新媳婦炒米茶。炒米茶是瑤家評判一個媳婦是否勤勞賢慧的標準。羞澀的新媳婦在大家的喧鬧聲中架鍋生火,后生仔故意拿又生又濕的柴給她燒,燒不燃,嗆得她直打噴嚏流眼淚,老人們就在旁邊教導"火要空心,人要真心"之類的。燒熱鍋后,將半碗茶油倒入鍋里燒滾后,將兩三斤米倒入鍋里,輕輕攪拌,這時用火必須不溫不火,這道工藝最見水平,火候不到不香,火大了,就會焦苦,據說這是考驗新媳婦是否溫柔的程序,這時后生仔們就會一語雙關地問:急不急,心急吃不成炒米茶。待米炒得金黃金黃時,滲入半鍋水,放進八角、沙姜等香料,再小火熬半個鐘頭,放入鹽和蔥花,揭開鍋,頓時香氣撲鼻。新媳婦就給公婆盛一碗,然后給在座的每人盛一碗。人們更夸獎她的手藝和人品,發給她小紅包。炒米茶實際是粥,或許貧瘠的瑤胞取其待客之意,就稱之為茶了吧。大人們吃了之后,更祝福后回家了,小孩子仍吵鬧著要吃。大人們就哄著說,快點長大娶了媳婦,叫她做給你吃個飽。于是就盼望斬點長大,娶個會炒米茶的漂亮媳婦。
有一位打扮時髦的城鎮姑娘竟嫁到村里來了,嘴甜、人俏,炒米茶做得也香,人們嘖嘖稱贊。然而沒幾天,她就嫌家貧母丑,三朝后回婆家就一去不返了。母親和鄉鄰們氣憤地罵她知人知面不知心,瑤山山好水甜,有什么不好,你還不配做瑤家的媳婦呢。懵懂的我對母親說,我長大了一定找一個孝順您的媳婦,母親欣慰地笑了。十多年后,我參加了工作,找了一位城里女友,母親得知后仍耿耿于懷地說,城里姑娘哪有農村的樸實。妻不會煮菜,更不懂什么炒米茶了,但她對父母孝順體貼,母親終于悉懷了,待她也如親女兒一般。
我還在沉溺在往事中,母親已將一碗炒米茶端到了我的面前。我感覺這炒米茶似乎沒有往日的香甜了,皺了皺眉。母親抱歉地說,怕是味道不好吧,好多年沒炒米茶了,現在娶媳婦都時興攀比,大擺酒席了。
我想,炒米茶怕是要失傳了吧。
將父親與牛相提并論,雖然有傷大雅,但父親的一生,確實與牛有太多的故事。
如今,村里好多人都不養牛了,買了鐵牛耕田。家里也想買,卻拿不出這么多錢來。母親想把老牛賣了,父親說牛老了有誰買,除非是賣給屠夫。牛年輕時天天流血流漢,現在雖然老了,但我們怎能忘本呢。老牛殺了怪可憐的,讓它自生自滅吧。
這條水牸牛買回來時只有一歲多。小牛兩歲時,父親用棕繩扎了個籠套牽著,教它犁田,小牛失去了往日的自由,晃動著兩個小角跳個不停。父親背上犁耙,將它牽到田里。它似乎知道嬉戲的童年已結束,要象同伴們一樣到田里干活了,不情愿地下到田里。父親將牛枷套到它單薄的背上,再系上沉重的犁。水田淤泥深,小牛一腳下去已沒入膝蓋,弓著背吃力地拉著犁一步步地往前邁。直犁、橫耙、容易教些,教它學轉彎,學了很久也學不會,沒少挨父親的鞭子。
酷暑的陽光把田里的水烤得發燙,小牛頭冒著熱氣,口流著白沫,喘著氣要竭下來舔田埂上的青草。父親見一塊小田還沒犁到一半,十分煩燥,舉起竹鞭朝它的腿使勁一抽。小牛受此一驚,驀然一跳,掀翻了耙,父親收步不住,跌倒在耙上,腳被刺了三個窟窿,鮮血濺出。母親哭著舉起木棒要打牛,牛驚慌的眸子里滾出兩顆淚,父親無力的舉起手搖搖,說"算了,它還是個孩子。"父親的腳傷了近一個月不能下田。母親說要請個惡點的后生來教牛,父親沒有同意。表叔說:"你打個籠套就想教牛,它不欺你才怪。要'穿牛箭'才行"。就是把牛鼻子鉆個孔,再用尼龍索子穿上,這樣就好控制牛了。于是,父親找了幾個人把牛綁在樹上,將一根又尖又細的鐵棒燒紅,將要穿時,手卻發抖。表叔搶過燙紅的鐵棒往牛的鼻孔猛地一刺,穿鼻而過,牛鼻子冒出一股白煙,散發出一股臭味。牛"哞"的慘叫一聲,跪倒在地上。幾個人慌忙的將尼龍索穿進仍在冒血的牛鼻子。第二天,表叔要父親趁牛鼻孔長出的新肉未結痂,好教。父親擔心牛受不了,過了一周才教牛犁田耙田。果然小牛穿了鼻子后聽話多了,不久就學會了犁田。小牛單薄的肩上開始背負著沉重的犁耙日復一日的在田野上耕耘。
四歲時,到了它初次當媽媽的時候了,時值"雙搶"。父親看見它背著沉重的大肚子,怕累壞了牛寶寶,就借表叔的牛犁了田。父親見它下了條小牸牛,十分高興,釀了甜酒給它摧奶。誰知過了幾天,父親還舍不得讓它下田,表叔卻上門說:"你借了我的牛用,現在牛已下了崽,要還給我用兩天。"父親無奈的讓他牽走牛,卻不放心,跟到田里去看,嘴里嘟嚨著"人要做月子,畜生也要歇幾天,不要累壞了它呀"。一完工,就急忙將它牽回到牛欄了。看著饑餓的小牛一頭撲在母親懷里吮吸著奶汁,父親開心得流下了眼淚。后來牛崽長大要賣了,父親將它們母子一起牽到街上。牛崽卻總跟著娘不分開,買主怎么也趕不走。后來只好將它便宜點賣給鄰居,不料進鄰居牛欄時卻牽不進。父親將它眼睛用紅布蒙上,牽著它在村里轉了好幾個圈待它昏了頭才牽進去。之后,它卻又常跑回來,吃了家里不少飼料。父親看著它娘倆舔犢情深的樣子憨厚地說:"權當它回娘家吧。"之后,它相繼生了十個孩子,老了,父親就再也沒有要它犁田了。二十歲時,它終于老死了。父親把它埋在田垅頭上,說讓它守護耕種了近二十年的田野,保佑年年有個好收成。
過年攜子回到農村老家,年邁的父母不知道該煮點什么好東西讓胖胖的寶貝孫子換下味口。我說街上什么東西沒吃過,不要費心了。母親訕訕地說可能紅薯城里沒有吧,中午煮點紅薯飯讓孩子嘗嘗鮮,吃雜糧孩子長得結實些。
記得小時候老家的村后都是石山,石山中間刨出一小塊地人們就會種上紅薯;稻田十年九旱,插不下二季稻時農田里也會種上紅薯。生產隊里的稻米不多,實行統一分配,從隊里分回的稻米常常不夠全家人吃。白米飯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得到。為了填飽肚子,常用雜糧蔬菜來補充,把紅薯、高粱、南瓜當飯吃是家常便飯,但吃得最多的還是紅薯,每年有半年左右的時間都是吃紅薯飯。紅薯挖出后,母親將紅薯洗凈后削去皮,切成紅薯丁,放些米加水進去一淘一拌,就用頂鍋煮起紅薯飯來了。屋后還挖了一個地窖,家里將沒有吃完的紅薯放進地窖儲存起來;天氣好時,母親還將紅薯刨成絲曬干,沒有鮮紅薯時就吃紅薯絲飯,反正一年四季都有紅薯。那時一年當中很少有肉吃,吃的菜是清湯寡水的,紅薯飯吃久了,難免讓人吃得吐清口水;加上吃紅薯飯消化快,吃后不久就覺得饑腸轆轆,饑不可擋,有的人竟吃出胃病來了。然而我卻常感覺肚里脹脹的,咕咕地響,而且還常忍不住要放屁,免不了在學校里出丑。可能是米粒沉底的原故吧,紅薯大多浮在面上,鍋底才會有幾小坨白米飯。家里四姊妹,我是滿崽,舀飯時我都會撒嬌搶先舀飯,把面上的紅薯拔開,用力往鍋底刮幾下,就能舀到些許白白的米飯,感覺到白米飯特別的香甜。有一次和哥哥們爭著先舀飯,我把碗打爛了,委屈地哭了。母親另外拿了個碗,將鍋中的幾砣白米飯舀了給我。看著我哭,媽媽心里也十分難受,說:不想吃紅薯飯,就加油讀書考中專考大學,當上干部就有白米飯吃了。那時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餐餐吃上白米飯。
或許是年少受夠了貧困的滋味,或許是母親的激勵,后來我走出了大山,考上了大學當上了干部,過上了父老鄉親眼里所謂“衣食無憂”的日子。但兒時吃紅薯飯那份苦澀的記憶仍是我心中隱隱的痛。吃中飯時,從不添碗的兒子竟然吃了三碗紅薯飯,還咂著小嘴一個勁地說好吃好吃。我慢慢地咀嚼著一口紅薯飯,感覺以前那令人難以下咽的紅薯飯竟是那么的香甜、綿軟。確實,好久沒吃紅薯飯了,現在再吃,覺得比純粹的白米飯要有滋味多了。真想不到小時候吃得厭煩了的紅薯飯,如今吃起來竟這么香甜可口!如今,看著人們把那些曾視為“憶苦餐”的紅薯飯、高粱餅、野菜等當作美味佳肴時,我心里總有些滄桑的感慨,紅薯飯,是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永遠難以忘懷的。
過年攜子回到農村老家,年邁的父母不知道該煮點什么好東西讓胖胖的寶貝孫子換下味口。我說街上什么東西沒吃過,不要費心了。母親訕訕地說可能紅薯城里沒有吧,中午煮點紅薯飯讓孩子嘗嘗鮮,吃雜糧孩子長得結實些。
記得小時候老家的村后都是石山,石山中間刨出一小塊地人們就會種上紅薯;稻田十年九旱,插不下二季稻時農田里也會種上紅薯。生產隊里的稻米不多,實行統一分配,從隊里分回的稻米常常不夠全家人吃。白米飯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得到。為了填飽肚子,常用雜糧蔬菜來補充,把紅薯、高粱、南瓜當飯吃是家常便飯,但吃得最多的還是紅薯,每年有半年左右的時間都是吃紅薯飯。紅薯挖出后,母親將紅薯洗凈后削去皮,切成紅薯丁,放些米加水進去一淘一拌,就用頂鍋煮起紅薯飯來了。屋后還挖了一個地窖,家里將沒有吃完的紅薯放進地窖儲存起來;天氣好時,母親還將紅薯刨成絲曬干,沒有鮮紅薯時就吃紅薯絲飯,反正一年四季都有紅薯。那時一年當中很少有肉吃,吃的菜是清湯寡水的,紅薯飯吃久了,難免讓人吃得吐清口水;加上吃紅薯飯消化快,吃后不久就覺得饑腸轆轆,饑不可擋,有的人竟吃出胃病來了。然而我卻常感覺肚里脹脹的,咕咕地響,而且還常忍不住要放屁,免不了在學校里出丑。可能是米粒沉底的原故吧,紅薯大多浮在面上,鍋底才會有幾小坨白米飯。家里四姊妹,我是滿崽,舀飯時我都會撒嬌搶先舀飯,把面上的紅薯拔開,用力往鍋底刮幾下,就能舀到些許白白的米飯,感覺到白米飯特別的香甜。有一次和哥哥們爭著先舀飯,我把碗打爛了,委屈地哭了。母親另外拿了個碗,將鍋中的幾砣白米飯舀了給我。看著我哭,媽媽心里也十分難受,說:不想吃紅薯飯,就加油讀書考中專考大學,當上干部就有白米飯吃了。那時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餐餐吃上白米飯。
或許是年少受夠了貧困的滋味,或許是母親的激勵,后來我走出了大山,考上了大學當上了干部,過上了父老鄉親眼里所謂“衣食無憂”的日子。但兒時吃紅薯飯那份苦澀的記憶仍是我心中隱隱的痛。吃中飯時,從不添碗的兒子竟然吃了三碗紅薯飯,還咂著小嘴一個勁地說好吃好吃。我慢慢地咀嚼著一口紅薯飯,感覺以前那令人難以下咽的紅薯飯竟是那么的香甜、綿軟。確實,好久沒吃紅薯飯了,現在再吃,覺得比純粹的白米飯要有滋味多了。真想不到小時候吃得厭煩了的紅薯飯,如今吃起來竟這么香甜可口!如今,看著人們把那些曾視為“憶苦餐”的紅薯飯、高粱餅、野菜等當作美味佳肴時,我心里總有些滄桑的感慨,紅薯飯,是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永遠難以忘懷的。
[編輯:黎實]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劉清泉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