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路口鎮成為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這里有著江華平地瑤底蘊深厚的上伍堡瑤文化。在明清式建筑群落的瑤族村寨里,依然保存著瑤族千年來的民俗風情。今年3月,在該鎮拔干頭村寨里,我就親眼目睹了一場瑤女出嫁的熱鬧場面。
農歷二十一,李家幺妹李喜鳳要出嫁了,這事是拔干頭村寨里的頭等大事,早聽說要按傳統的方式辦喜事,姑娘要坐花轎,敲鑼打鼓,又是八音伴奏,又是舞龍伴隨歌舞。這一天正好是雙休日,村寨附近男女老少涌來了六七百多人。
先是一條黃龍游動,舉著龍珠的漢子左右旋轉,龍隨影相伴,舞龍的漢子都是瑤家年富力強的人,有著上伍堡特色的舞龍功夫。長龍在村子周圍轉了一圈,在新娘娘家轉了一圈,親朋好友點燃鞭炮以示祝賀。這算是開端。
姑娘要出嫁了,離開父母,離開兄弟姐妹,難分難舍,用“哭”來傾訴情意。出嫁的前兩天早上就開始“哭嫁”。新娘子把“哭帕”遮于臉前,“哭”一陣,拿下一會,又“哭”一陣,如此反復。在新娘子家,插上了明燭,花燈,花樹,新娘頭戴鳳冠,上滿插滿了山花,上身著裝青布衫子,腰上系了紅腰帶,下穿紅色花底裙子,手執帕子(叫“哭帕”)掩面哭泣,“哭”父母的養育之恩,“哭”遠嫁他鄉,無法盡孝道之情,“哭”難舍同胞姐妹兄弟之情。新娘子的“哭”詞帶著拖音,抑揚頓挫。新娘子挨家挨戶地“哭”別,來賀喜吃酒的親友們來了也加入“哭”別的行列。接親的隊伍來了,“哭嫁”達到了高潮。新娘哭得依依不舍,哭得嘶肝裂膽,滿眼紅腫。親友中有人陪“哭”,新娘“哭”一陣,親友“哭”一陣,互訴衷腸。有人唱道:
呼矣!呼矣!
莫要哭來莫要愁,男方起了鳳凰樓。
鳳凰樓上九把鎖,九把鑰匙歸姐收。
金玉滿堂由你管,不當媳婦當娘娘。
圍上來湊熱鬧的人很多,年老的在看,在導引著年輕人按著瑤族習俗的程序,年幼的孩子好奇地張望,偷偷地瞅著新娘。八音吹奏得天響,頓時大地仿佛都在起伏著音韻,一場天籟的瑤歌在拔干頭村寨上空攢動。這是大地春潮的涌動。瑤歌依依,民族風俗傳深情。
兩位婦女攙著新娘,娘家人一邊哭唱著,新娘一邊走著,一邊扭頭望著出了門。新娘在依依呀呀的哭訴中被推上了花轎,后面跟著挑吊籮的瑤族少女。雕花窗格的紅頂花轎簾子一放下,新娘安心地不再哭泣,由四人抬著朝新郎家走去。婦女們送行一律頭戴平地瑤家織布頭巾,身穿藍布衫子。一個著裝艷麗瑤服的女子手托一盤五谷雜糧,一路甩撒,意示五谷豐登,風調雨順。
在路途中,花轎停下一會兒,一位婦女要給新娘行洗臉禮,新娘要回敬洗臉禮。新娘洗臉意示改頭換面,由客姑妹變成婦女,以后在婆家就是為人媳為人妻為人母了。
花轎抬到新郎家,有人攙扶新娘進屋,有人接下吊籮,接下來便是一場坐歌堂。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奉繼回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