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我和我的侄女,一家三代人的趕集購物,源自家鄉地地道道的串串記憶,見證著購物變遷時代的底色。
我的家鄉在湘南——江華瑤族縣白芒營鎮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追溯到年邁的父親這輩,鎮區是方圓幾十里內人們趕集的首選地,時逢趕集日子,從早上開始趕集的人就三五結群的從村口經過,大家提個籃子,挑擔籮筐、扛個包裹,全是清一色的步行隊伍。在集市上,從菜場到百貨攤位到服裝攤位到副食攤位,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平時做小買賣的生意人會在這一天擺出攤位,席地而成的市場增添了別樣的熱鬧景象。童年記憶中,趕集返回的人看上去更有誘惑力,因為他們手中大大小小的包裹里一定裝了許多好東西——糍粑、餅干之類的食物。若遇大人們沒買吃的玩的東西,即便這樣,孩子們還是興奮的在村口等著家人回來,好把尼龍包里的東西一樣一樣翻了個遍,幾包洋火、二斤煤油和笨重的農用工具……
記得在我讀小學的時候,最高興的便是周末恰逢著集市日了,那樣家長們會給我們買漂亮的衣服,買好吃的薄荷糖,還有一些自己鐘愛的文具。那刻的幸福和滿足,是如今那個年代孩子們甜美的交集。后來我一直在外求學,人也長大了,再也不會像少年時那般傻傻地等著集市日的周末了,即使偶爾放假回家,也似乎漸漸遠離了曾經的那種歡喜、期待和雀躍。人群中騎乘的摩托車已漸漸成人們趕集的代步交通工具,去超市、商場購物代替了曾經的趕集。趕集,已成為我心靈深處深藏著的幸福的滋味。
今年春節,遠在長沙讀書的侄女回家過年,這個時候鎮上的商業已是繁榮,商鋪、酒樓、飯店“福滿地”,繁榮的市場、和諧的購物環境滿足了社會各個層次的顧客需求。在我和侄女話聊趕集一事時,老父親說:“趕‘鬧子’(當地土話,即為趕集)——我這個時年是二腳車時代,村里哪人有臺自行車就是富人家,那是苦日子;你呢逢上了摩托車時代,方便了蠻多!”這時侄女在旁插了話,“爺爺,現在已步入到‘鼠標’購物時代了,這不,春節前我在淘寶網店買了衣服和鞋子呢,網上購物變得更方便!”話音剛落,一家人歡笑一堂!是啊,購物方式和購物習慣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變化著。我們很難想象,以后的購物還會發生怎樣變化,不過可以堅信的是,我們的生活將會越來越好,我們的購物也將變得越來越有韻味。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李現開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