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1908~1941) 原名王祖英,號芷源,沱江鎮人。6歲入學,先后在鎮小和縣立高小就讀。1923年考入湖南省甲種工業學校。1925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后轉為中國共產黨員。寒暑假回家,常與家鄉進步青年研究革命理論。1926年暑假,他與何自我、何時芳等人發動縣城學校師生上街游行,散發傳單,號召民眾抵制洋貨。1927年,黨派他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兩年學成回國,到廣東任東江青年團特委書記和紅軍學校教育長、代理校長。
1930年春,王濤、戴月兩人受中共兩廣區委派遣,到湘南開展工作。他們在坪石建立了以尹子韶為書記的湘南特委及湘南游擊隊。次年8月,特委在黃埔司召開了第一次擴大會議,王濤傳達了兩廣省委對特委不重視發動群眾開展武裝斗爭的批評意見,改選了特委。王濤任書記,湘南游擊隊改名湘南赤色游擊隊。此后,王濤集中精力在郴縣、資興、宜章、坪石一帶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1933年初,特委與湘贛省委取得聯系,于4月召開了第二次擴大會議,議決了加強群眾工作、建立團組織、加緊士兵訓練等十項具體任務。會后,特委以郴縣為中心,在衡陽、水口山、宜章、資興等地開展建黨活動。僅郴、宜兩縣就發展了100余名黨員,建立了13個支部、5個區委、1個縣委。9月,特委在郴縣成立了二、六區(良田、保和區蘇維埃政府和區委會。冬,游擊隊在郴縣接連打了幾次勝仗,襲擊了郴州城,并在耒(陽)安(仁)永(興)邊區建立了游擊根據地。1934年秋,紅軍長征路過宜章,王濤率部分游擊隊員隨紅軍長征。次年,任紅四方面軍黨校教員。1936年冬,王濤先后任中央黨校軍事政治教員、自衛軍營長、陜北省委常委兼統戰部長、陜甘寧邊區黨委統戰部副部長。
1938年1月,王濤回到湖南與在坪石以及宜(章)樂(昌)乳(源)一帶活動的周里、谷子元等人取得了聯系,以新四軍駐湘南辦事處主任的身份在郴州開展工作,將湘南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1938年3月,他和永安中心縣委書記謝竹峰到耒陽與國民黨當局談判,斷然拒絕其吞并游擊隊的無理要求,嚴正指出國共兩黨合作,不是共產黨向國民黨投降,游擊隊只能由共產黨收編、指揮。經過反復斗爭,將李林領導的湘南紅軍游擊隊第一大隊和謝竹峰、劉厚總領導的湘南赤色游擊隊第三大隊分別集中于宜章縣赤石和耒陽縣江頭整訓。4月,兩支隊伍分別組編為新四軍暫編第一、二大隊,共300余人,開赴抗日前線。
部隊送走后,王濤立即著手恢復黨的基層組織,重建湘南特委,任書記。1938年2月被選為湖南省委委員。從到湘南特委工作,不到一年時間就建立了兩個中心縣委、2個區委,特委轄區內共有了1400多名黨員?!捌浇瓚K案”(6月12日)發生后,頑固派實行暗殺計劃,偷襲特委機關。在敵人行動前一小時,王濤獲悉及進撤離,幸免于難。此后,王濤調省里任省委組織部長。1940年底,中央派他任中共南方工委委員兼閩西特委書記。 1941年1月王濤、張子芳夫妻兩人到過閩西特委駐地龍巖后田村,當時,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1月20日,發生了“閩西事變”,國民黨大舉進攻龍巖、永定、上杭等革命根據地,企圖一舉撲滅中共在閩西的組織。王濤眼看形勢嚴峻,將機關轉移到深山密林中隱蔽起來,并通過《團結報》揭露頑固派破壞國共合作的陰謀,想方設法同地方實力派接觸談判,分化瓦解敵人的營壘。當時,特委所掌握的武裝力量還不到100人,要同幾十倍于我的敵人作戰,他不得不對每個軍事行動都作周密考慮,并親自指揮,在戰斗間隙還要給干部上軍事政治課,致使勞累成疾,短短幾個月里,兩次大吐血。9月20晚,叛徒領著頑軍潛伏在特委附近。次日拂曉,正當王濤在草坪上為戰士上軍事課,作瞄準示范動作時,敵人瘋狂射擊,他中彈犧牲,年僅33歲。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江華新聞網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