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生態立縣”的戰略,打造“生態山水名縣”, 到2015年成功創建和諧幸福的國家級生態縣。
一、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的差距分析 ??
根據《全國生態縣、生態市創建工作考核方案》,國家級生態縣有五項基本條件和22項指標,創建工作指標多、要求高、考核嚴。江華既有得天獨厚的良好條件和基礎,也還存在一些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
1、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難度較大。全縣80%的鄉鎮、村達到“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村)”考核標準并獲命名是全國生態縣創建基本約束條件之一。我縣已經驗收并命名的只有一個省級環境優美鎮(碼市鎮)和5個省級生態村。按照2015年我縣創建國家級生態縣要求,平均每年要創建5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而目前我縣還沒有一個國家級的環境優美鄉鎮或者國家級生態鎮;沒有一個國家級的生態村。因此難度非常大。 ???
2、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偏大。萬元GDP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低于3.5公斤、二氧化硫排放強度低于4.5公斤,單位GDP的能耗小于0.9噸標煤,是全國生態縣創建的約束性指標之一。2011年1-3季度統計我縣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強度分別為4.27公斤和5.8公斤,單位GDP的能耗是1.075噸標煤,均高于國家的標準限值,靜態削減量分別為22.0﹪、28.9﹪、19.4﹪。因此,唯有加快生態經濟發展,舉全縣之力實施節能減排,才能盡快降低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強度。 ???
3、城鎮污水處理率低。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大于80%是創建全國生態縣約束性指標之一。目前,我縣縣城生活污水處理率為基本達到了考核要求。但各鄉鎮所在地污水處理設施基本上沒有配套污水收集管網,且雨污合流。農村基本沒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4、環?;A設施不配套。我縣的工業企業技術含量不高,生產工藝有待優化,環境污染治理的任務重。農村面源污染控制難度大,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偏高,秸桿綜合利用率偏低。
5、經濟發展指標有差距。農民人平純收入偏低,單位GDP能耗較大;主要農產品中有機、綠色產品種植面積的比重還未達到國家級考核標準。
二、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的思考
生態縣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把這項工作任務真正做成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做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工程,讓群眾完全認可。
1、生態縣建設“龍頭”在山林。只有青山常在,才有天空常藍,綠水常流。保護生態植樹被,維護生態平衡和生物的多樣性,在創建生態縣中具“龍頭”的作用。充分利用我縣得天獨厚的生態山水優勢資源,全力建設生態山水名縣。重點搞好涔天河庫區沿河兩岸生態植被的保護和利用,建設縣城——涔天河庫區——湘江、碼市一線獨特的景觀帶,創建大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及麻江源自然保護區;加強東西河流域水體保護,充分發揮林、水、氣優勢,建設綠色江華。加強農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封山育林、植樹造林,不斷優化我縣生態環境。到2015年,全縣完成新造林30萬畝,封山育林30萬畝,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133萬畝,全縣森林蓄積量達到173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
2、生態縣建設“難點”在鄉鎮。80%的鄉鎮和80%的村都要是國家級的生態鄉鎮和村,這是國家級生態縣創建基本約束條件之一。立足實際,創新機制,加快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創建步伐。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有6項基本條件和22項考核指標,與省級生態鄉鎮考核指標比較,主要增加了4項社會經濟發展指標、5項生態環境指標。從實際出發,制定分階段的生態縣建設的目標任務,同時制定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獎勵政策,進一步明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創建要求,明確各鄉鎮、各單位創建職責,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使之真正成為全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
3、生態縣建設“核心”在產業。就工業而言:目前“兩高一資”企業較為突出,經濟增長以量的擴張和消耗資源為主,導致經濟結構、產業布局不盡合理,與新型工業化差距明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遂步淘汰一些落后產能和設備,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降下來,騰空環境容量。在新、改、擴建項目中,實行嚴格的環保準入制度;嚴格控制“十五小”和“新六小”企業,引進象海螺、中國五礦、中國風電這樣的大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就農業而言:建設綠色農業基地。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倡導不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化學飼料添加劑,推廣使用生物有機肥料、生物農藥、生物有機飼料,全力打造綠色農業基地。充分發揮江華牛牯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的示范作用,大力發展“瑤山雪梨”、瑤山茶葉、食用菌、土雞、土豬等有機食品。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打造知名品牌。
4、生態縣建設“重點”在項目。在生態縣的創建過程中必須始終突出項目帶動作用,項目也是生態縣創建的載體、生命所在。一是建設園林縣城。 “三軸三綠廊”的城區道路、13個生態公園和水系、水面建設規劃新鮮出爐。規劃了苗圃公園、長征公園、舒家山公園、四聯村公園、濱江風光帶公園等公園建設。規劃了平頭巖邊月亮湖、舒家山邊醉海湖、江華大道南金鐘島、城北公園南老巖口區域、體育公園南區域、城南公園大山寨北風頭水庫等水面建設;規劃了東西河,牛鼻孔,班田大井巖小井巖,白泉、四聯新老巖口等水系建設。構建“城市在森林中,庭院在花園中,行人在綠蔭中”的生態格局。二是建設生態家園。實施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工程,依托中心城鎮的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實施戶為主-村收集-鄉轉運的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對農村生活污水采用濕地處理措施,建設濕地處理池3653個(每個村居民小組1個);治理污染源普查已登記的20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開展以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能源為主體的“三清”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創建省級生態村417個、創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22個、國家級農業生態園區1個。
5、生態縣建設“目標”在提質。就是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讓群眾得實惠,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具體來講就是爭創“全國六個第一”,即是:到2015年實現“縣城綠化率全國第一;縣城生態公園數量全國第一;全縣森林覆蓋率全國第一;全縣空氣質量全國第一;全縣水質量全國第一;涔天河兩岸的森林景觀美景度全國第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社會、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 ??????
三、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的對策建議
生態縣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效載體,牢固樹立以發展的理念保護生態,用生態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我們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的目標就一定能達到。
1、規劃機制。揮規劃的“龍頭”作用十分重要,縣委、政府印發了《關于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的意見》,正在編制《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的總體規劃》,將要通過人大的審議,并頒布實施,使生態縣建設成為人民的意志,納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逐步建立以綠色GDP為主要內容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各鄉鎮也要盡快制定一個能管用、有約束力的《創建國家生態鄉鎮規劃》,作為《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的總體規劃》的子規劃,分解落實創建目標任務。
2、推進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縣建設協調機構和辦事機構,成立高規格的“創建國家級生態縣領導小組”和他的辦公室,形成生態縣建設的強大領導力量。實行生態縣建設目標責任監督考核制度,納入鄉鎮政府和縣直有關部門的績效考核體系。要運用成功創建全國文明縣城的做法,將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的22項指標,以交辦責任書的形式下達給相關的責任單位和責任領導,實行嚴格的考核、獎懲、問責;建立聯絡員制度,對每一份交辦責任書確定1名聯絡員,定期調度。
3、投入機制。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的實質:就是一個項目、資金爭取與投入的過程。包裝項目、開發項目至關重要,把生態林業縣、園林城市、城鄉環境衛生整治、生態農業縣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建設項目捆綁在一起,向上爭、向上“拱”,確保重點項目投入到位。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投入機制,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設立生態縣建設“以獎代補”專項基金。同時,要堅持以改革的思路,運用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機制,吸納外地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向生態縣建設。
4、監管機制。國家級生態縣考核的22項指標中,涉及環境保護的19條,占86%。因此,要突出環境監管,加大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對重點污染源巡查每月不小于2次,督促企業正常使用治污設施,防止偷、漏排污現象。加強對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的環境監管,定期監測水源水質,確保飲用水環境安全。切實加強環境監測工作,全面開展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和環境監測各項業務,尤其要加強環境應急監測工作,建設空氣和水質環境自動監測站,為環保管理和領導決策服好務。
5、宣教機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教育和培訓,灌輸生態理念,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和發展觀。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擴大公眾參與渠道,強化公眾的社會監督力度,調動和發揮社會各種力量共同參與生態縣建設。加強生態縣建設媒介宣傳和輿論導向,在各種媒體中開辟生態縣專欄,形成城鄉生態保護專門隊伍與公眾參與相結合的良好社會氛圍,全面推進生態縣建設。(作者系縣環境保護局副局長)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龍能奇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