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網訊(記者 楊丁香) 深冬季節,落葉繽紛,草木凄凄。然而,記者走進湘南邊陲的江華瑤族自治縣,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冬日的暖陽揮灑在青山綠水之間,翠柏綠松依然綠得生機盎然,郁郁蔥蔥、滿目秀色的群山連綿起伏,碧水青山與藍天白云交相輝映,一條條國道、省道、通鄉通村公路蜿蜒崇山峻嶺之間,火車穿梭綠色海洋之中,目光所及之處,呈現出勃勃的生機。陪同采訪的縣委宣傳部同志風趣地說:“一扇好景君須記,生態之縣滿目春。”
江華瑤族自治縣地處湘南邊陲,山青水秀、生態優良,森林覆蓋率達 78% ,有 2400 多平方公里林地,其中生態公益林 130 多萬畝,原始次森林5萬畝,森林蓄積量達 1300 多萬立方米,素有“天然氧吧”、“華南之肺”之稱。
過去,由于認識上的原因,江華林木經濟一枝獨秀,卻難以擺脫發展的瓶頸困擾。
江華的優勢在哪里?潛力是什么?縣委、縣政府縱觀當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勢,科學判斷,認為江華最大的財富是綠色生態、最大的優勢是綠色生態、最大的品牌還是綠色生態。
思路決定出路。為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江華縣委、縣政府以對未來發展高度負責的態度,首次將“生態立縣”戰略寫進了縣十一次黨代會的報告,并提出要全力打造“神州瑤都、生態山水名縣,旅游度假休閑勝地、新興工業縣、綠色農業基地”,“把江華建成一塊不受污染的凈土。“今后五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 15%, ‘工業三廢’、生活廢水排放達標率 100%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90% 以上,縣城達到 100% ;城鎮綠化覆蓋率 45% 以上,全縣森林覆蓋率 80% 以上,空氣質量優良率 100% ,全縣水質總體達到一類水平。力爭實現縣城綠化率全國第一、縣城生態公園數量全國第一、全縣森林覆蓋率全國第一、全縣空氣質量全國第一、全縣水質量全國第一、涔天河兩岸的森林景觀美景度全國第一。”
“六個”第一,看似簡單、枯燥的數字,卻彰顯縣委縣政府對縣情的正確認識,對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對優勢資源正確充分利用和深度挖掘的恢弘氣魄與高度的自信。
行動是最好的注腳。江華縣委縣政府以創建國家生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為抓手,采取過硬得力的措施,打響了做優生態環境、做響生態品牌的攻堅戰。
加強生態保護。嚴格落實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制,嚴把項目環保關,控制新污染。在招商引資工作中,堅持做到“三個不要”,即高排放的項目不要,高能耗、低產出的項目不要,環保措施達不到要求的項目不要。大力引進科技含量高、兩型功能強的產業項目,促使傳統工業蝶變為生態型新興工業。真正做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大力治理老污染,實施東河西河環境保護工程,加強河道疏浚,抓好河道采砂管理,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加大生活污水、垃圾的處理,防止水體污染。堅決關閉環保不達標的小型加工廠。兩年來,全縣共否決了 18 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取締污染嚴重的企業 5 個,限期整改企業 3 家,限期治理企業 4 家。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 76.7% ,城區綠化率達到 35.19% ;空氣質量達到了國家一級標準,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 100% 。
加快生態建設。“生態是資源,生態是生產力”。江華動員全縣上下打造綠色江華。該縣將綠化建設納入城鎮總體規劃,堅持建設與綠化并舉,加大集生態、文化、休閑、運動為一體的生態公園建設力度,重點抓好了濱江大道風光帶、瑤族文化公園、火車站廣場、舒家山公園、豸山公園等一批公園建設。目前,全縣實現山上全綠化、城鎮園林化、村莊田園化、道路景觀化、農田休閑化、礦區復綠化,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的生態格局初步形成。
經濟要發展,百姓得實惠。這是江華縣委、政府工作的著力點和出發點。為此,近幾年來,縣委、政府大力發展生態經濟 ,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堅持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加強生態工業。充分利用礦產、竹木、水產、風能、小水電等資源優勢,以現有產業為主線,大力發展風電項目、礦產加工、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等主導產業,著力引進相關配套產業,推進產業集聚,構建生態產業鏈。三年時間,江華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從 3.58 平方公里擴大到 15 平方公里,累計投入資金 6.2 億元,建設面積近 8 平方公里。目前,工業園工業項目 19 個,其中過億的項目 6 個。五礦稀土、海螺水泥、中國風電、卓業電子等一批戰略投資者紛紛入駐,園區建設風生水起。
做大生態農業。江華不僅是一個農林大縣,更是沿海的后花園和菜園子。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該縣通過打造綠色生態農業基地來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這幾年,農民種植的西瓜、茶葉、水稻等一大批農副產品因為綠色安全、質量過硬、口感好,走出瑤山、熱俏市場。大路鋪鎮八洞村的“瑤山雪梨”遠銷廣州沃爾瑪超市,“瑤山 9 號大米”獲得了農業部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同時,以濤圩鎮牛牯嶺農業開發區為核心,規劃建設了一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園區規劃總面積 10 萬畝,已形成萬畝優質煙葉、萬畝有機果茶、萬畝綠色蔬菜、萬畝優質水稻和萬畝優質玉米等 5 個“萬字號”農產品基地。計劃在 5 年內投入各類建設資金 6 億元,建設八大優質農產品示范基地,建成后可實現年產值 10 億元。
突出生態建設。“碧波萬頃,群山疊翠,花開四季,人如畫中行,山似水上漂”。如幻似仙的美景,不久的將來,就會在江華絢麗展開。今年11月15日,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順利開工。該縣抓住涔天河水庫擴建機遇,在項目建設中大打生態文化牌,突出抓好水上休閑運動娛樂項目和水庫水面的保護開發利用。在庫區兩岸和擴建形成的220個島嶼上,選擇種植經濟價值高,觀賞性強的林木、增強視覺層次感、形成獨特的森林景觀。可以想象,綿延 80 公里的河道,240 平方公里的水面, 15 億立方米水體,將是何等的氣派,也必將成為生態旅游的一個重要景點。
做精生態旅游。江華素有“神州瑤都”之稱,瑤文化底蘊深厚,遠播華夏。縣委、政府做足、做精、做美“瑤文化”這幀精美名片外,積極打造“生態山水名縣”,開展創建國家級生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努力形成以涔天河、大龍山、姑婆山、陽華巖、秦巖、九龍井等為代表的生態山水旅游品牌。加快寶鏡、富江路、碼市老街等古村古街建設,開發瑤族土特產、瑤族服飾等民族旅游商品。今年 11 月 11 日,江華成功舉辦了瑤族盤王節系列活動,全國瑤族服飾風采大賽、公祭盤王大典、瑤族長鼓舞比賽、“神州瑤都”建設理論研討會以及“中國著名作家江華行”五節同慶,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贊譽,也提高了瑤族文化的知名度。構建以旅游業為龍頭,農業、林業為依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旅農林”生態旅游產業鏈。農產品特色化、精品化、高端化,“生態林、經濟林、景觀林”相互融合、相互疊加,特色基地變為休閑地、觀光園和展示場,讓更多的游客慕名觀光江華,讓更多的農林產品轉化為旅游商品,讓更多的農民參與到旅游服務中來,形成生態型的經濟產業。
地方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城市有風格才有彰顯力。鑒于此,江華圍繞打造“中國最美的旅游縣城”和“宜居宜業宜游山水江華”的目標,堅持“把城區作為景區來經營”的理念,把江華縣城作為對外的一張靚麗名片來打造,構建“山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綠中、綠在人中、人在畫中”的美好圖景。
一是提質擴容。堅持城區拓展與功能完善相結合,大力實施“建城”工程,相繼建成污水處理廠、無害化垃圾處理場、瑤族文化公園、火車站前廣場等一大批重大設施;實施“靚城”工程,縣城主體街道“白改黑” 10 多萬平方米,背街小巷改造 20 多條,改造增設路燈、景觀燈,補植樹木,綠化草地,建設社區服務中心、公共電話亭、殘疾人無障礙設施等基礎設施;實施“治城”工程。探索精細化管理,從市容市貌治“臟”、交通治“亂”做起。縣城 160 余噸垃圾做到了日產日清,亂設攤點、占道經營、亂燃鞭炮、私設亂立廣告等各種違法行為得到有效治理。建城、靚城、治城三項工程的實施,使城區的面貌、城鎮的功能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今,縣城長高了、變大了、漂亮了。
二是提升城市品味。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山和水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江華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注重彰顯山水特色。城中豸山公園、盤王廟,依托山體,顯山露水,在自然中借景,在人力中充實。擬將建成的瑤族博物館和葉蔚林紀念館便是彰顯瑤族文化的標志性景觀。如此,江華便多了一些人文氣息,多了一些少數民族異域情調。此外,該縣還以打造“最佳人居環境”為抓手,大力實施城市“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工程,打造綠色江華、夜色江華,確保2012年城市綠化率提高到 45% ,形成自然山水美與現代建筑美的和諧統一。
三是大力建設小城鎮。將城市創建面向鄉鎮和農村延伸,結合旅游開發、新農村建設和移民安置,規劃實施城鄉建筑風貌改造,促進特色小城鎮開發,建成一批民族特色村、特色街、特色鎮,建成一批移民安置、旅游服務、民族文化景點于一體的移民新村、新鎮,建成一批國家級、省級生態示范村和新農村建設重點示范村。通過生態新城建設,進一步增強城鎮的輻射帶動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全面優化農村人居環境。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綠色生態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向往和追求,現代都市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望和需要綠色的空間、環保的生態、低碳的生活。我們相信,江華這片古老、神奇的熱土,她的昨天因為生態贏得美譽,她的明天也一定會因為生態而更加美麗而妖嬈。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楊丁香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