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1907.8.1~1999.12.24)瑤族,乳名香麟,大石橋鄉鷓鴣塘村人。8歲放牛。10歲進入本村私塾讀書,學名虞上聰。13歲考入縣初級國民小學,后考入縣立高等學堂。1922年夏,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192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12月,他離開學校到衡陽市總工會做青年工人工作,并經共青團湖南特委介紹到中共湘南特委,轉為中共黨員。受黨組織派遣到衡陽市總工會專事青年工作,從此,江華開始了職業革命生涯。
1927年春,江華任湖南汽車路工會湘南辦事處主任。這是他的第一個社會職務,也是第一次領到薪水,除了基本生活費,工資全部作了黨費。“四一二”反革命事變后,他化名黃琳,擔任了湘南特委和湖南省委的政治交通員。
1928年4月,黨組織調他去江西省茶陵縣任縣委書記。5月,他上了井崗山,見到了毛澤東,開始了他在毛澤東領導下參加革命武裝斗爭。1929年7月,紅四軍第七次黨代會后,江華隨毛澤東到蛟洋,幫助閩西特委召開閩西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隨后,任閩西特委秘書長、福建省委常委。冬赴上海,參加中央訓練班學習,并改名黃春圃。
1930年春,江華離開上海回到湖南任紅五軍隨營學校政治教員,他參加了紅軍兩次攻打長沙的戰斗。1932∽1933年,江華先后任紅五軍一師政委、紅三軍團捕蔣突擊隊政委、紅六師政委、主力師五師政治部主任。江華在中央蘇區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的斗爭。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江華因對“對兩條道路決戰”的提法有不同意見,對錯誤的軍事指揮使紅軍到處被動挨打有不同看法,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份子”,撤消職務,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并被送到軍事裁判所監管。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江華隨軍事裁判所踏上征程。
遵義會議前夕,江華恢復了工作,任紅軍三軍團直屬隊政治處主任。紅軍改為陜甘支隊后,他又任十三團(十三隊)政治處主任。紅軍到達陜北后,江華調任一軍團政治部巡視員,不久任中央軍委警衛團政委。東征以后,江華調任二十八軍政治部主任。
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后,江華奉命率部接收延安。1937年春,江華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夏,任中央軍委四局副局長、局長。1938年,中央同意江華赴山東敵后抗日,任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部主任。經毛澤東批準,他改名為江華。
1938年8月,江華離開延安,奔赴山東抗日前線。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38年12月27日,八路軍山東縱隊在沂水縣王莊正式成立,江華任政治部主任。1939年2∽5月,部隊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第一期整軍運動,江華主動給訓練班上課,深入基層部隊調查研究,抓點促面,推動整訓工作順利進行。
1939年9月,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縱隊決定成立八路軍蘇皖縱隊,由江華任司令員兼政委,并任皖東北軍政委員會書記。江華隨即率縱隊機關100余人,從魯南王莊出發,越過隴海路,甩掉敵偽的攔截和追擊,于10月中旬在邳縣正式成立八路軍蘇皖縱隊。1940年,率部隊打了幾場勝戰,增強了蘇皖邊區軍民的抗日信心。
1942年1月,山東縱隊改為山東軍區,江華改任軍區政治部主任,參加領導山東人民的反“掃蕩”斗爭。1943年春,江華出任魯中區黨委書記,根據敵后斗爭的實踐提出三點要求:1、根據地要有一支能對付敵、偽、頑的主力部隊;2、魯中區經濟非常困難,請分局給予適當、有效的支持;3、對反頑自衛斗爭要點權,即允許在頑固派挑釁時可以自己打第二槍,甚至在有理有利有節的條件下,允許打第一槍。這三點要求特別是第三點,沒有得到同意。山東分局決定派他到延安學習。后來,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陳毅在關于對反頑自衛斗爭的發言時,肯定了江華意見和觀點。
1943年夏,江華離開山東抗日戰場,回到闊別5年的延安。中央安排他住進黨校。毛澤東聽說江華回到延安,關切地詢問山東敵后及延安的情況,江華作了匯報。江華入中央黨校后,認真學習,對立場觀點方法上是非問題有了認識上的提高。在黨的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山東根據地來的代表組成山東代表團,江華為副團長,參加了黨的“七大”。
1945年 10月,江華到達東北, 1946年1月,中央東北局組建遼東省委,成立遼東軍區,江華任遼東省委第二書記、軍區第二政委。1946年底,江華堅決支持陳云關于堅持南滿斗爭的主張。1947年6月,江華協助陳云主持了解放區的土地改革。1948年5月,江華任中共安東省委書記、安東軍區政治委員。在他的領導下,安東省委動員和組織翻身農民和工人參軍參戰,恢復和發展生產,從人力物力上支援前方,為全殲東北敵軍徹底解放東北作出了貢獻。
1949年6月,中央決定增補江華為中共浙江省委委員,江華被任命為中共杭州市委書記、市長。1951年7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1954年起主持漸江省的全面工作,歷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第一書記、浙江省政協主席、浙江省軍區政委,以后又兼任南京軍區政委。1956年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
在江華的主持下,浙江省的各項工作發展。工業從無到有,逐步形成了輕重并舉、大中小共存、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尤其是絲綢、輕紡工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農業從弱到強,從1956年起,由缺糧省變成了余糧省。在1959∽1961年的三年經濟困難時期,調出了大批糧食、副食,支援全國,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高度贊揚。科技、教育和文化事業在全國也處于較先進的水平。浙江省的工作還總結了很多的好經驗,如干部參加勞動等材料,被毛澤東重視,作出批語,向全國推介。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江華受到關押、批斗。1967年1月,周恩來下令派專機將他接到北京保護起來。在北京附近一家工廠勞動了一段時間以后,1969年,隨著林彪的“一號命令”他被下放到湖北的一家兵工廠勞動。1973年8月24∽28日,黨的“十大”召開,江華再次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
1975年1月,江華當選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上任后,他著手整頓各級人民法院組織,落實黨的政策,讓老干部重新出來工作,恢復和重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取消的各級人民法院及其審判業務。
1977年,黨的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江華被選為中央委員。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他繼續當選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了全面撥亂反正的工作。江華領導各級人民法院沖破重重阻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認真復查糾正了大批冤假錯案,解放了大批干部群眾。
198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江華為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庭長,主持對江青、林彪兩個反革命集團的審判。他不顧73歲的高齡,親自審閱了所有案卷,不負國家和全國人民的重托,從1980年12月∽1981年1月,成功主持了這一舉世囑目的審判。1月25日,江華代表國家和人民宣布了對這兩個反革命集團的嚴正判決。
1983年6月,由于年事已高,他離開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崗位。1987年,在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中顧委委員、常委,直到1992年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他才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
江華離開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崗位后,仍然關心著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關心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他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他多次向中央領導同志寫信反映情況,提出各項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從1984年起,江華開始撰寫回憶錄《追記與思考》,1991年正式出版發行,他還校閱出版了他在浙江和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期間的文稿。
作為少數民族出身的領導干部,江華十分關心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他多次深入邊遠地區村寨調查研究,除西藏外,他去過4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和數十個自治州、自治縣。每到一地,他在與少數民族干部的交流中都強調民族團結和民族穩定。
江華對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對家鄉人民始終懷著深厚的感情。他說,是江華瑤山的山山水水養育了我。因此,自參加革命工作,他無論走到哪里,都十分關心家鄉的情況。1938年8月,江華經毛澤東批準,將黃春圃的名字改為江華。他說,以縣名作人名,其中寄托著我對家鄉的深深懷念,這個名字表示永遠不忘家鄉和家鄉人民,不管死在哪里我都是江華人。
1965年7月10日,江華從杭州送越南胡志明主席回國后,請示毛澤東同意,順便回到闊別40年的家鄉。江華一到家,便召集鄉親父老座談,向大家問寒問暖,要求大家努力抓好工農業生產。1982年、1985年、1988年,江華又三次回到家鄉,每次都對家鄉的生產和人民生活十分關心。他勉勵家鄉干部群眾充分利用本地優勢,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珍惜土地資源,抓住拳頭產品振興江華經濟。在江華的關心下,1988年,江華縣城從水口鎮順利搬遷到沱江鎮,江華卷煙廠于1991年7月15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掛牌建立,成為江華縣發展民族經濟的重要支柱。
1985年11月25日,江華回鄉參加江華瑤族自治縣成立30周年慶典。慶典之后,他對陪同他回舊居的濤圩區委負責同志說:“你們立即給我把電拆除,不拆除就不回家。”原來,鄉里同志聽說江華要回故鄉,特地為他舊居單獨裝上電燈。江華說:“全村100戶,500多人,為什么光為我一家柴油機安裝6盞電燈,我從北京帶了四盞馬燈回來,請你上午拆除電燈,下午我就回家。不能搞特殊,不能搞脫離群眾的事。鷓鴣塘是生養我的地方,絕不能60年后回家鄉搞特殊。江華一席話讓大家深受教育。
1999年12月24日,江華在杭州逝世,享年93歲。他生前留下遺囑,將骨灰分成兩部分,分別安置于井岡山根據地和家鄉鷓鴣塘村母親墓旁。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江華新聞網
編輯:redcloud